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经济 >> 正文

日企频繁造假:中国还需要日本的工匠精神吗

作者:刘文昭  来源:腾讯   更新:2018-2-14 19:50:16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日企造假,人们已经见怪不怪


巴菲特曾说过,“厨房里的蟑螂绝不会只有一只”;当重品质、重工匠精神的日本企业有一家站出来自曝造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排队说“我也是”:


2015年7月,东芝财务造假案曝光,涉及三任社长,虚报利润约12.6亿美元;


东芝3代社长、8名董事因财务造假丑闻集体辞职


东芝3代社长、8名董事因财务造假丑闻集体辞职


2016年4月,三菱汽车公司被曝至少有4款在日销售微型车的燃效数据作了篡改,涉及汽车或超200万辆;


2016年5月,铃木汽车公司也承认燃效数据造假,涉及汽车超210万辆;


2017年10月,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被曝质检数据长期造假;


2017年11月,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承认产品质量数据造假……


造假企业的名单越来越长,人们对日企造假也见怪不怪了。



虽然日本企业造假丑闻频发,仍有消费者对日本制造保持信任。日本九州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这是因为经第三方检测,数据造假涉及的大部分产品只是“假冒”而非“伪劣”。


在日本,一旦不达标产品危及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涉事人员很可能承担刑事责任。这个底线,很少有日本企业敢闯。目前来看,除非有日企造假突破底线,否则关注企业数据造假的人,会越来越少。


频繁造假的背后,是一些日企在国际竞争中落败的现实


“日本制造”沦落到“日本造假”,一些学者习惯从日本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找原因。如有学者认为,日本企业有“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潜规则,曝光企业产品缺陷的员工往往被视为叛徒,承受巨大压力。结果造假长期存在,却无人向公司高层或相关部门反映。


有的学者认为,在日本企业中,企业管理和创新的责任常常放在一线工人身上。过分放权,不仅容易出现造假现象,也让高管有了推卸责任的借口。


还有学者认为,日本终身雇佣制的崩溃也是企业造假的原因之一。20年前,身处制造业第一线的劳动者中,临时工人数占比为20%,现在约为80%。临时工工资低,缺乏归属感,不会像正式员工那样,在乎企业的信誉和成功,对造假的容忍度更高。


斯巴鲁曾让无资质人员对在本土销售的车辆进行出厂前最后的质量检查


斯巴鲁曾让无资质人员对在本土销售的车辆进行出厂前最后的质量检查


这些分析虽有道理,但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也不应被忽视——日本制造业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一些行业,日企已经失败。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凭借着出色的管理和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但随着中韩等新兴制造业国家的兴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日本企业的产品一边要与美、德等国的产品比质量,一边还要跟新兴制造业国家的产品比价格,受到双重挤压的日本制造业,优势越来越小。


2016年7月,日本家电企业落败印度市场的消息(8家电子电器巨头中仅剩3家仍在当地维持业务),让日本工商界大受挫折。当地的卖场老板给的解释很简单,(日本产品)“对于中层人群而言售价略偏高,且服务网络也不敌韩国厂商”。


在印度市场,日本家电不敌韩国家电


在印度市场,日本家电不敌韩国家电


失去了“稳定、可预测、不断增长的市场”,日本制造业压力山大。大量雇佣临时工,对造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求工人赶工期,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成本,让企业盈利。


如果这些招数都用了,企业还是岌岌可危,那么放弃高标准,通过修改数据,降低成本,自然会成为一些企业的“理性”选择。


2016年1月,神户制钢社长再次提及了宏观经济及需求减少的情况,并称神户制钢正处于守成的时期,“在艰苦的时候,吃奶的力气就用出来了。”


2016年1月,神户制钢社长再次提及了宏观经济及需求减少的情况,并称神户制钢正处于守成的时期,“在艰苦的时候,吃奶的力气就用出来了。”


在一些人眼中,过分追求产品质量的工匠精神,也拖了日本制造业的后腿


有人认为,除了新兴国家的追赶,终身雇佣制的崩溃,企业管理不善之外,日本引以为傲的工匠精神,也是日本制造衰落的原因之一。


其他原因好理解,但曾让日本制造业腾飞的“工匠精神”,怎么也拖了日本制造业的后腿?著有《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的汤之上隆认为,对性能与指标的苛求,让人忽视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产品成本过高;过度依赖工匠精神和手工技艺,让人忽视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企业缺乏低成本的量产能力。


过度依赖手工技艺,企业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过度依赖手工技艺,企业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以DRAM存储芯片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当时日本半导体技术人员提出大型电脑芯片使用25年的极限标准,质量高意味着成本高,然而后来的个人电脑完全不需要这样的芯片,结果日本企业被生产廉价芯片的韩国和美国企业超越。


还有日本学者认为,强调“工匠精神”没错,但如果做过了头,会造成“品质过剩”(包括质量过剩和功能过剩),这也会削弱产品的竞争力。如一些家用电器,或上文中提到的芯片,几年就会更新换代,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类产品寿命短些没关系,价格便宜更重要,昂贵的日本产品不会是他们的首选。


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


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


虽然制作精良,价格高的日本产品在高端消费市场很受欢迎,但这个市场空间有限,且竞争激烈。实际上,日本制造业,尤其是家电行业的高价产品,已经在海外市场业输给了性价比更优的韩国产品。


失去了海外市场的日本企业,只能更加专注于国内市场,工匠精神又会让企业对产品质量非常自信。即使在海外市场失败了,也会觉得自己的产品好(别人不识货),继续按照原有方向搞创新。而这很可能导致日本产品丧失普遍性,日本制造“孤岛化”。


用60分的成本生产90分的产品,也是企业可考虑的发展方向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发明和市场的新结合”,这意味着能与市场相结合的创新,才算有效创新。如果只有技术创新,没有市场需求,这样的技术创新只能是实验室里的技术。


痴迷于这样的技术,对制造业企业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指出,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的成功企业,更乐于为高端消费者研究新技术,并把低端市场让给那些制造廉价产品的竞争对手。成功企业这样做,不是因为心善,而是因为低端市场的产品利润往往最低,放弃这类产品可增加整体利润率。


而低水平的对手可借此获得规模优势和稳定的客户,并不断创新经营方式,缩小和成功企业的差距,新拓展高级市场。很多时候,市场上原来的领导企业直到深陷困境之际,才如梦方醒。


现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都在喊转型升级,一些企业觉得有了技术突破就是创新,有了技术创新,就能转型成功。实际上,一些日本制造业企业的衰落历程却表明,如果技术创新的成本太高,没有市场需求,这样的创新不仅用处有限,还可能让企业陷入困境。


搞技术创新,当然要提倡工匠精神,但提倡工匠精神不等于不计成本和效率,盲目追求“品质过剩”的产品,让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关注世界市场需求,用60分的成本90分的产品,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许是中国企业的更优选择。实现了这一目标,再去想研究100分的产品,为时不晚。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三天完成新片拍摄 香取慎吾在I

    迪拜世界最高酒店Gevora开业 日

    日本宫城遴选3名大米宣传大使 

    日本女星松井玲奈爱读《广辞苑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