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日本“超智能社会”建设构想的内涵与影响

作者:佚名  来源:参考消息   更新:2018-4-9 21:06:55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参考消息网4月9日报道 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启超、同中心研究助理王姝在《日本学刊》2018年第2期发表《日本“超智能社会”建设构想:内涵、挑战与影响》(全文约2.5万字)。


朱启超、王姝认为,日本政府在2016年1月颁布的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首次提出建立高度融合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超智能社会”概念。“超智能社会”不仅涵盖能源、交通、制造、服务等领域,未来还将涉及法律、商务、劳动力提供和理念创新等内容,它的推行或将对日本社会、经济、外交等产生深远影响。而日本“超智能社会”建设的相关举措与实践,对于中国正在积极布局的国家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朱启超、王姝在文章中指出,“超智能社会”是以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高度技术融合为基础,人与机器人、人工智能共存,可超越地域、年龄、性别和语言等限制,针对诸多细节与多样化潜在需求及时提供相对应的产品和服务,是能够实现发展经济与解决社会问题相协调的社会形态,也是能够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预期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形态。


一、日本“超智能社会”构想的基本内容


(一)“超智能社会”建设的指导理念:以人为中心


“超智能社会”构想是一个以提供服务和提升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综合性社会信息化建设体系,其指导理念是以人为中心进行全面覆盖,不仅针对产业部门,也涵盖交通、医疗、护理等关系社会民生的部门领域。


(二)“超智能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创造新服务和新价值


在“超智能社会”描绘的蓝图中,未来信息通信技术将得到长足发展,从前独立发挥作用的“物”将通过网络被系统连接,通过联合协调不同领域的独立系统来扩大自律化和自动化的范围,改变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在社会各领域还会产生新价值。


(三)“超智能社会”建设的支撑技术:网络空间技术与物理空间技术的融合


要建成“超智能社会”,还需要将各种“物”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在将它们高度系统化的同时,推进众多不同的系统联合协调。要实现在联合协调的系统之间跨领域应用的同时,产生新价值,推出新服务,就需要将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互联互融。


二、日本建设“超智能社会”的政策机制


一是强化社会结构体制改革,推进技术革新。发展人工智能是日本建设“超智能社会”的核心,为此,日本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官学协作的模式,分工合作、协同推进。


二是构筑人才、知识、资金的良性循环体系。通过企业与研究机构联合研发及催生风险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打破人才、知识和资金之间的壁垒,推进构建创新体系,培养研究开发人才。


三是指定专门的特区进行与“超智能社会”相关的技术试验活动。日本的特区制度分为国家战略特区、综合特区和结构改革特区三个层次,国家战略特区处于最顶层,其目标为提高日本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构筑知识产权及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日本政府通过“官民圆桌会议”等形式促进公共数据的开放,推进与数据流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并将其作为新型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三、日本“超智能社会”建设的未来影响


一国的社会发展战略通常会对其经济和社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超智能社会”构想也不例外。随着日本政府继续深入推进这一战略,加之机器人、智能医疗、无人驾驶等相关产业的继续发展,将可能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一)抢占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先机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时期,在传统工业技术发展趋于平缓、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以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深度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将有力地推动现代工业迈向智能制造时代。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


各国为应对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战略发展机遇期,纷纷提出本国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中国的“制造2025”、英国的“高科技创新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和韩国的“制造业创新3.0战略”等。日本作为机器人产业强国,国内拥有数量庞大的物联网设备,如果再通过推进“超智能社会”建设,有望维持并扩大技术优势,抢抓科技产业创新和社会转型的先机。


(二)为推动日本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未来几十年,对日本经济贡献最大的可能并非新出现的某项重大技术,而是信息通信技术融入各实体产业并按需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新业态、产业链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比如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可促使机器人技术向日本全产业链渗透,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从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转向多品种的小批量生产、从“生产决定消费”型生产转向“量体裁衣”型的个性化定制生产,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


机器人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标志物,“这类创新对于各种生产要素效率的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若日本在推动“超智能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以技术创新为原动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要素禀赋结构,将经济社会结构改革与人工智能、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领域的创新有机融合,努力开创消费新领域,那么,即便面临劳动力人口不断下降,也能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振兴日本经济,使之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三)促进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


综合考察近两年来日本政府发布的科技发展与创新战略文件,如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和《科学技术创新战略2017》等,可以看出,未来日本“超智能社会”的建设重点将集中在医疗健康、社会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数据处理及应用、绿色能源等领域,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化设备将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革命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实施有效监管,将是对日本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


随着“超智能社会”建设的推进,政府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将汇集大量数据。日本政府需要通过与商界和公众开展合作,共同制定规则,并不断对之检验修订,平衡各方利益,这样才能维护正义和公平,保护知识产权,有效应对安全和可靠性问题。


(四)打造科技外交新名片


经过二战后数十年的发展,日本已成功跨入世界最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日本政府认为自身的国际政治地位与其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科技强国的地位不相称,因此一直将提升其政治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作为本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目标。


2007年6月,日本内阁府发布《创新2025战略》,提出“利用本国技术优势做出国际贡献,应加强与包括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内的科技外交”,标志着日本外交政策的新变化。在“科技外交”战略的指导下,日本采取“两手抓”的方针,一方面引进先进技术,同时通过与发达国家开展共同研究以提升自身科技水平,凭借科技实力维护和巩固与发达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和资金援助、人才培养等方式争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借以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超智能社会”概念出台后,日本积极向他国进行宣传推广,力图将其打造为日本推行科技外交的一张新名片。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日本名模怀孕5个月奉子成婚 新

    日本京都高岛屋限量版娃娃被一

    颜值高也怕被抢饭碗,日本人工

    AKB48成员稻垣香织在演唱会上从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