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日本最大的植物工厂公司之一—MIRAI,它拥有两座日产1万株蔬菜的植物工厂。“MIRAI株式会社”由嶋村茂治与日本千叶大学联合成立于2004年。
此前,创始人嶋村茂治是千叶大学的蔬菜园艺博士,在校期间主要从事室内蔬菜栽培的相关研究,并取了了一系列进展,其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蔬菜的单位产量。
2009年MIRAI获得了日本政府补贴,并与千叶大学进行科研合作,建立了规模日产3000株的植物试验厂房,试验获得成功后便开始尝试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
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提高了对农产品安全的重视,嶋村于2014年拿到了政府的震灾复兴计划资金,并结合千叶大学的新创育成基金,在千叶大学旁的柏之叶和宫城县兴建了两座大型植物工厂,于2015年5月开始正式运营。
这两座植物工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工厂,面积达25,000平方英尺,每天可生产1万株生菜,相较于传统农业,其单位产量提高了100倍。
不仅如此,由于采用层叠栽培架,使得植物工厂占地更少。精确的光照管理系统使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大幅度缩短,生菜的传统生产周期为70天左右,而在其植物工厂,生产周期仅需33~35天。
然而,MIRAI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投入巨资新建了两座日产量达1万株的植物工厂后,由于没有及时扩大销售网络,以至于60%的蔬菜最终被当成废弃物处理掉。运营成本大幅增加的同时,营业收入却没有跟上,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2016年6月底,MIRAI因负债11亿日元被法院宣告破产。随之而来,经营不善带来的影响还波及到了其在中国的子公司“未来大田”,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该公司被迫转为由中国资本主导,变更为未来智农(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同年7月,破产后的MIRAI很快被“Masaru株式会社”以1亿日圆买下,并随之进行了资产重组和业务调整。
经过调整后,MIRAI将销售对象锁定为食品加工业者和连锁汉堡店。依托植物工厂的精细化管理,为其生产特定大小规格的生菜,叶片刚好匹配汉堡或三明治的大小,此举省去了因菜叶大小不一而需人工挑选的工序,提高了料理的制作效率。
而这也正是植物工厂在生产加工环节的优势,这受到了连锁餐饮业的广泛青睐,并为MIRAI带来了大量的订单,使得其运营慢慢走上了正轨。
除了蔬菜销售,MIRAI另一项业务是建厂技术的研发与商业推广,为想要建设植物工厂的客户提供建厂技术和咨询服务。
2017年其业务范围已拓展到了中国内地、香港、韩国、蒙古国和俄罗斯。其中,MIRAI在中国内蒙古的第一家植物工厂已经于当年6月份建成投产,并于7月开始向当地超市和餐厅进行蔬菜销售。
据悉,这家工厂的定位是试验设备。在日本,植物工厂被认为“每天产1万课生菜”才能取得足够收益,而中国工厂的面积仅为100平方米,产量为500棵,属于小型植物工厂。通过该工厂,MIRAI在中国的公司——未来智农(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将掌握通辽当地的生产成本、物流体系、销售价位等,同时还能培训运营员工。未来智农的董事长白宝锁表示,希望向有意建设植物工厂的企业提供设备、同时为工厂组建运营团队提供支援,想要打造这样的商业模式。
MIRAI及其中国合作企业正力争在华推广这项技术。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向国民稳定供应粮食始终成为课题。对中国来说,不受天气影响的栽培技术似乎正受到关注。白宝锁表示,在植物工厂相关的中国研究机构里,很多研究人员曾在千叶大学学习。通过这些人脉,把这种日本花费40多年培育的技术在中国推广的可能越来越大。
该日式植物工厂能否适应中国水土?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