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在操场或者住宅区水泥地上踢野球的那些喜欢幻想自己是球星的中国小孩,叫得最多的名字未必是马拉多纳或者范志毅,而是那些由一个叫高桥阳一的日本人虚构的角色。
90年代初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当时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半个世纪前的战争记忆仍在课堂和教科书中传达给我们,家家户户已经开始购置日本电器,小学老师在坦诚地指出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必要性。
而在足球上,当时的中国与日本,感觉差距并没有那么大——虽然都有过一些失之交臂的经历,但两国都从未进入过世界杯决赛圈。
于是,大空翼、日向小次郎和岬太郎的故事——他们为日本赢得U17世界杯(当时叫世界少年锦标赛)冠军,主角后来先是去了巴西,而后登陆欧洲,在顶尖俱乐部效力,从替补打成了主力,再代表日本国家队参加世界杯——在当时是连小孩都知道是离地的幻想。
对比总是令人尴尬。之后20年的历史众所周知,日本经过一代又一代足球人的努力,将漫画和卡通里的那些故事悉数变成现实,日本成为世界杯常客;中国则在2002年在世界杯一球未进之后离这个梦想的舞台越来越远。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