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解释一下日本队为何会在“输球就有可能出局”的生死战中轮换六名主力,这将会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最后10分钟倒脚”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日本打算让主力阵容保留体力硬拼英格兰或比利时,但其实这种说法在赛前并不能站得住脚,毕竟那时日本队尚未确定出线。
实际上,作为H组的球队,日本队本身的休息时间就少,再加上前两场比赛主力球员一直没有轮换,拼得又特别辛苦,因此,即便面对波兰的比赛不轮换,西野郎也必须在出线后对主力阵容做出调整。更何况,在伏尔加格勒35℃以上的高温下,即便是全主力出战,日本队也很难保持前两场在攻防两端的表现。在“打平即可出线,输球亦有可能”的情况下,西野郎做出了“选择性轮换”(防线核心没动)。
还要再补充一点,对于早已退居二线又临危受命的西野郎来说,这么短时间内就要带队出征世界杯,即便三战全败舆论也不会把责任都推给他,更何况前两战过后西野郎已经快被捧上天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西野郎当然有足够的勇气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日本队的大轮换,既有为淘汰赛留力的因素,也有从球队实际出发的考虑。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日本队在最后时刻选择了倒脚。实际上,在落后之后,日本队也曾经尝试过反扑,但受限于宇佐美贵史和冈崎慎司的个人能力,日本队始终没有真正对对方的球门形成威胁,反倒是差点让波兰队在反击时再次进球,这也是大轮换后的日本队在整场比赛中的缩影。
客观地说,前80分钟,日本队还是踢出了西野郎想要的足球,利用替补阵容体能好的优势在前场直接展开反抢,力图先进球或帮助后场减轻防守压力以守住平局。但在替补阵容攻击力实在有限且先丢一球的情况下,日本队必须要在“进攻还是防守”当中做出选择,而他们最后选择了需要承担巨大非议的后场倒脚战术,并期待着哥伦比亚能够将领先优势保持到中场。最终,他们赌赢了。
那日本队这么做,违反公平原则吗?从观赏性的角度来说,最后这十分钟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但从公平性的角度来说,日本队没做错什么。他们只是堵上了自己的命运,并非操控自己的命运,2004年北欧兄弟的2:2比这过分得多。选择一个晋级概率更高的方式,这没什么可指责的。
但没什么可指责的,是针对球场内而言。在球场外,日本队的做法仍然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纵览赛后日本媒体对于这场比赛的评价,“中立”已经是最客观的态度,很多媒体甚至直接开骂,正面评价几乎没有,原因只在于一点:“掌握主动权”的默契球是没问题的,“躺着等赢”的方式,是不能被接受的。
百年来,日本足球始终强调“不畏强敌、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并通过校园足球灌输给日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但在与波兰队的比赛中,日本队在仍旧有可能出局的情况下选择将命运交给其他人,这种“躺着等赢”的方式是日本国内不能接受的。但实际上,日本人对于公平竞赛并不怎么看重,之前日本女足和澳大利亚女足1:1的默契球直接送韩国女足出局的事情,在日本国内被认为毫无问题。
多年来,日本足球通过各种努力已经树立了相当正面的形象,在影响力最大、关注度最高的世界杯上,在被外界极度不看好却拿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出色表现之后,日本队却在第三战表现出了“不敢正面应战”的形象,这恐怕会对日本足球的形象有所影响。
目前,日本国内的“足棒之争”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白热化,双方都在为争夺国内第一运动的地位而努力着。如果日本队通过这种为国民所不齿的方式晋级后又在下一轮惨败于比利时脚下,那么两项运动在日本国内的发展将迎来完全不同的走向。
当然,活着总有机会。以西野郎“命硬”的程度来说,日本队未必不能继续创造奇迹。用一套为三中卫服务(没带边路突击手)的阵容,在实验了两个月后强行改回四后卫,并且成功激活了过去四年间江河日下但精神力仍旧满分的本田圭佑,西野郎已经足够出色。作为国家队主帅,西野郎也有权力选择最后10分钟的倒脚战术。现在看来也成功了,但他也承担了很多。有可能下一场面对比利时创造奇迹之后,这些批评都会消弭于无形。
足球就是这么有趣,一场比赛就足以让舆论翻天覆地。
网易刊登此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代表网易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