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记者金旼旼 杜静 孙鸥梦)1985年9月22日,美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和英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酒店签署《广场协议》,这一协议旨在解决美元对当时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汇率高估,以及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问题。
但事后的形势发展证明,对汇率的干预未能解决美国逆差问题,汇率只是“替罪羊”。同时,日本政府在形势变化下应对失当,给本国经济带来严重后果的教训值得汲取;而日本企业为应对挑战积极调整的经验也值得借鉴。
《广场协议》出台的背景与考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元持续走强,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经济陷入衰退是《广场协议》诞生的历史大背景。
1979年美国通胀率高达13%,1980年到1982年美国经济连续两次陷入衰退,经济滞胀问题凸显。为此,1979年上任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启动加息抑制通胀,但也导致美元汇率大涨,美国贸易逆差加剧。
据经合组织统计,从1980年到1985年,美元对日元、马克、法郎、英镑的总体升幅达到约50%。美元走强给美国出口带来巨大压力,同时日本作为新崛起的经济大国,其出口导向型经济也进一步令美国逆差状况恶化。1980年美国尚能实现经常账户顺差,到1985年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重达2.71%。
为此,美国当时的里根政府开始对主要贸易伙伴施压,以解决美元被高估和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问题。这最终促成美国在1985年和主要贸易伙伴签署《广场协议》。
在协议中,虽然法国、联邦德国、英国均有所让步,但日本做出的妥协最大,包括以下几方面:一、进一步对外国商品和服务开放本国市场;二、执行强有力的监管松绑措施以充分发挥私营部门活力;三、就日元汇率执行灵活的货币政策;四、大力实施金融市场和日元汇率自由化;五、在财政政策方面继续聚焦两大目标,即减少中央政府赤字和为私营部门提供有利增长环境;六、在刺激内需方面聚焦扩大消费和抵押信贷市场,以刺激私人消费和投资。在这六条中,实现日元对美元升值是核心内容。
从短期看,《广场协议》迅速解决了美元高估问题,美国贸易逆差问题也大幅好转,到1991年甚至恢复到顺差状态。不过好景不长,随着1995年经济全球化加速,美国外贸形势又加速恶化。
而从长期看,美国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经济结构性问题,即投资率高于储蓄率。正如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所说,只有美国提高储蓄率或降低投资率,才能根本解决对外贸易失衡。
但出于政治原因,美国国内产业和政治势力总要为贸易失衡寻找“替罪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农业、工业出口商开始积极游说国会,强大的国内保护主义压力,是白宫和主要经济伙伴协商并达成《广场协议》的直接推动力。
可见,汇率和国际贸易不仅是国际经济问题,也是国内政治问题。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贸易失衡,但美国政府总会周而复始地寻找“替罪羊”。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