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洋守护者”组织航拍日本捕鲸船屠宰鲸鱼照片(图据国际在线)
近年来,英国启动“脱欧”进程、美国接连退出相关国际组织和协定,引发人们对这股国际“退群潮”的关注。近日,日本政府也步其后尘,正式宣布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并计划于今年重启商业捕鲸,引发了国际上的轩然大波。
日本“退群”其实早有先兆,并不令人太过惊讶。事实上,自1951年加入国际捕鲸委员会以来,日本就从未停止过捕鲸活动,尤其是1986年《全球禁止捕鲸公约》通过后,日本更是打着“科研”的旗号,每年都派遣捕鲸船队赴北太平洋和南大洋捕鲸。名为 “科研”,实则还是商业捕鲸。据相关报道揭露,日本每年所捕获的鲸大部分都流向了国内消费市场。
尽管如此,作为国际捕鲸委员会成员,日本的捕鲸行为毕竟还要受到国际组织的节制,即使“科研”二字实为幌子,但起码还是顾忌国际社会的诘问。但如今,日本此番正式“退群”,宣告已撕掉最后一块“遮羞布”,未来商业捕鲸之路上再无阻隔。
站在日本的角度上,也可以看到其“退群”之举“实属无奈”。长期以来,日本捕鲸行为频被诟病。尤其是每年进行的南大洋捕鲸行动,遭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附近海域国家的强烈反对。2010年澳大利亚更是一纸诉状将其告上国际法院,2014年法院裁决勒令日本停止在南大洋“科研”捕鲸。与此同时,日本在国际捕鲸委员会内也“颇不得志”,“捕鲸”与“反捕鲸”的交锋中,以英美为代表反捕鲸国家始终占据上风,日本多年来致力于推动恢复商业捕鲸的目标始终难以顺遂。
一边是笃定实施的捕鲸活动,另一边却是加入国际组织所受到的频频“掣肘”,多年的纠葛、争锋,失望、希望而又无望之下,日本悍然“退群”的举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问题来了,日本为何宁可“退群”也要捕鲸?这一罔顾国际法、逆国际潮流而动的举动,原因何在?
有关日本捕鲸,实在是一个老话题,当然也颇为复杂。究其原因,起码有三点可以探究。
其一,经济利益作祟。 捕鲸业在日本历史悠久,产业发展根深蒂固,尤其是二战以后,面对经济凋敝、食物短缺的社会现状,捕鲸业为日本经济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庞大的捕鲸产业和市场。“选票政治”下的日本政府,自然不会忽视捕鲸团体所代表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因而常年拨付资金予以支持,甚至不惜“退群”为其扫清发展障碍。
其二,陋习固守。 长久以来,除了“科研”,日本为其捕鲸辩护的一大理由就是“捍卫饮食文化传统”。然而,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却掩盖不了食鲸名为“传统文化”,实则是一种“陋习”的本质所在。世界万物,各有差异。世界各国,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但作为发达国家,日本食鲸文化显然不应被列入可以受到尊重、甚至鼓励的传统习俗之中。事实上,相关统计也显示近年来日本食鲸人数、鲸肉消费量正逐渐下降。如此“食鲸陋习”,不受国际社会待见,不为更多日本消费者热衷,日本政府却依然固守,殊为不智。
其三,矛盾的处世特性。 探究日本执意捕鲸原因,其处世心理因素似乎也不应被忽视。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菊与刀》一书中,用“菊”与“刀”二词生动概括了日本人的两种矛盾性格:好战而祥和,黩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礼,呆板而善变,驯服而倔强,忠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在捕鲸议题上,多年来日本一方面不敢公然违背国际禁止捕鲸共识,因而打着“科研”的幌子行捕鲸之实,但另一方面却又坚守食鲸陋习,不做任何反思与改变。这种既驯服又倔强的民族特性,造就了长期以来日本“掩耳盗铃”式的捕鲸活动。
总而言之,日本此番“退群”,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预料之中。现在,人们更应关注的是“退群”所带来的一系列变数以及消极影响。作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本次是日本二战后首次退出重要国际组织。那么,“退群”是否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其他有意于开展商业捕鲸的国家效仿?同时,日本决定重启的商业捕鲸活动,势必会对全球鲸类资源分配和利用造成影响,未来是否将削弱国际捕鲸委员会的作用,以及引发不同国家和组织的利益争夺等,这些都将是全球海洋治理进程中面临的“顽疾”,继续拷问着国际社会。(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