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为在日本研修考察的浙江省部分市县书记、市长们做了一场题为 “日本的智能制造与政策目标”的报告。整场报告为2小时,由于内容实在太多,现节选其中一部分以飨读者(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今天能在东京与大家相聚,我感到十分的亲切,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因为我也是浙江人,我老家是在舟山。
今天我为大家来讲讲日本的智能制造和政策目标。讲这个主题,要先从日本的半导体产业革命说起。
大家有没有知道日本有一家公司叫NEC,NEC公司是日本一家很牛的公司。在60年代初,它就制造出日本的第一台电脑。它也是日本第一家制造出人工卫星的公司,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在北京实现电视现场直播的,就是NEC与NTT通讯公司。NEC公司目前也是日本第一家制造出整套全自动驾驶汽车系统的公司。2011年,当我们家家户户为了孩子都想买一台电脑的时候,NEC公司突然宣布把电脑事业抛弃,当时这一消息震惊了日本列岛。它把电脑事业卖给谁呢?卖给了我们中国的联想。联想之前收购了美国的IBM。然后联想再把日本的最牛的电脑买下来,它成了世界最大的电脑制造商。
这时的柳传志先生的想法也许是对的。但是十年过去以后,回过头来再看看电脑事业,台式电脑,办公室用一下,家里就基本不买了。现在笔记本电脑用的人也少了,连iPad都用来打游戏了,基本的电脑功能都集中在一个宽屏手机上。有了手机,就可以走遍天下。时代变了,但是我们发现联想没跟上,联想现在的日子很难过。原因在哪里?因为它只是收购,它自己没有去注重研发创新,没有向草根出生的任正非先生学习。
我们发现NEC公司很聪明,它在10年前就已经发现,电脑会成为“垃圾”,所以赶紧抛。三年之后,索尼公司要抛弃电脑事业,就没人接盘了。后来政府基金公司一起接盘,到现在还年年亏损。不仅是电脑,现在除了索尼和京瓷,日本当年做手机的5、6家公司,把手机事业也抛了。他们认为,传统的手机事业也会成为发展的包袱。而白色家电,对于日本企业来说,更是彻头彻尾的“垃圾”——因为中国、韩国都已经做得很好了。
我们来关注一下:NEC公司拿了联想的钱去干什么了呢?它开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并因此奠定了NEC成为世界著名的AI公司的基础。因为它卖掉的只是电脑事业,并没有卖掉半导体技术与人才。
当年令人惊讶的NEC公司“卖身”事件,拉开了日本半导体革命的序幕。
任正非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我为什么佩服他?第一,他有宽阔的国际视野,第二,他有临危不惧的胸怀。第三,他有超越其他中国民营和国营企业家的智慧。我刚才讲到日本这么多的电机和半导体公司,在6、7年之前,把手机事业全部抛弃了。那个时候,
任正非先生跑到日本,它不是像美的与海信那样把人家生产线买回去,他只买人家的头脑智慧买回去。这么多的日本公司把手机事业扔掉以后,就产生一大批等待失业的手机工程师。许多人担心晚上回到家,太太会问他,明天你准备干什么?下个月工资怎么办?好,任正非雇用了他。他晚上回到家的时候,他告诉太太,我明天到新公司去上班,在东京市中心的高层办公楼里工作,而且工资会比现在高出三分之一。
华为就这样,迄今为止已经雇用了1400余名日本的手机与IT领域的工程师,在东京、横滨、大阪开设了4个研究所。现在我们知道了华为手机为什么这几年发展的那么快的原因。
我去年在天津参加国际制造业论坛时做了一个主旨发言,其中说到华为的手机主要是在日本研发的,这段视频被截取传到网上以后,我被爱国群众骂得狗血喷头。但是,现在大家冷静了,会发现我去年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为什么大家喜欢华为手机?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它的照相系统很棒。为什么能够拍出这么清晰鲜艳的照片?许多人知道,因为华为使用了德国的徕卡镜头。徕卡相机是二战时战地记者们最喜爱的相机,但是后来被日本的相机超越了。但华为就采用了这一个很有传说的发烧级镜头。
手机拍照,镜头居然重要。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成像系统,而这一个成像系统的核心是传感器。当我们为徕卡镜头欢呼时,却没有注意到索尼传感器为华为手机默默作出的贡献。可以说,没有索尼的传感器,华为手机就拍不出那么漂亮的照片。
那么,一台华为手机,它用了多少日本的零部件?6月27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最新的华为手机进行了解剖,发现美国产的零部件只占0.9%,估计是以高通的芯片为主。中国自己制造的零部件,只占到4.9%。那么,日本制造的零部件有多少呢?有869个,占到整台华为手机零部件总量的53.2%。
2018年,华为从日本进口的零部件总额达到了7300亿日元(约460亿元人民币),占到中日贸易总额的5%以上。2019年,预计会超过8000亿日元(约506亿元人民币)。
所以有人问我,他说在中美开打贸易战的时候,日本是什么态度?我说日本是劝架的态度,不站在美国一边,也不能完全站在中国一边。为什么呢?中美继续打下去的话,它的8000亿日元的零部件就很难卖给华为。要知道,这些为华为提供零部件的日本企业,都是日本赫赫有名的大企业,除了华为,还有松下、东芝、TDK、京瓷、古河电工等,一旦它们的业绩出现下滑,股票就会跌,对整个日本经济就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刚才我讲到了日本抛弃电脑、手机、家电等一些被他们认为已是“垃圾”的东西,但是并没有抛弃半导体技术。与以前相比,日本的半导体产品不再只做表面,而是潜入内涵,开始了“隐身”的道路。我们会发现,“Made in Japan”的产品越来越少,但是,就像拆开华为手机那样,我们会发现,它都隐身其中“闷声发财”去了。所以,许多人看到的只是“Made in China”的外壳,没有看到支撑华为手机一半江山的“Made in Japan”的内涵。
那么,日本的智能制造,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日本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有一点不同的是,它的许多产业的发展受到法律甚至宪法的制约。譬如,宪法规定,日本只能“专守防卫”,于是它的导弹的研发生产只能限定在200公里之内的短程范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没有制造远程导弹甚至原子弹的技术。同样,日本有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街头就不能到处装摄像头,人脸识别系统就有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就像日本高级酒店里的电梯和客房走廊不会安装摄像头一样,你不能把一位先生带了一位女友进入房间的过程拍下来。
NEC公司拥有很成熟的人脸识别技术,我们在日本的机场入境时,那一套按指纹和对镜头拍照的系统,就是NEC公司10年前的产品。明年东京要举行奥运会,NEC公司终于找到了推出自己新技术新产品的机会,选手村、比赛场馆都会启用NEC的人脸识别新系统。
索尼公司不做电脑了,但是它的传感器占据了世界70%的市场。然后索尼现在又发挥其娱乐文化的特色,致力于娱乐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在教育、音乐、烹饪机器人和老年人的陪伴机器人这一个领域,变成了日本的第一块牌子。
日本发展智能制造,有一个理念很好,就是强调“人间的存在意义”,也就是说,发展人工智能,推出机器人,最终目标不是要把人消灭掉,而是要构建人与机器人之间一个协调、合作、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
日本社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在劳动力越来越少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就算计出一个数据:日本若能导入3000万台可24小时工作(3倍于正常人)的产业机器人,就相当于增加了9000万制造业劳动人口,而支付给每台机器人的“平均月薪”仅为1.7万日元(约1075元人民币)。这就很好的解决了生产性和劳动人口的难题,并能保证日本在2050年前成为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日本工业制造偏重于高端制造业和精密制造领域,汽车及零配件、机床、机器人和电子电器已成为日本工业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尤其在数控精密机床和机器人制造上独树一帜。
日本机器人制造领域有哪些著名企业?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第一是发那科(FANUC)
FANUC成立于195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厂家,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FANUC制造的多关节机器人位居行业首位。由它制造出来的汽车焊接专用机器人质量精良,深受各大汽车生产公司青睐,仅这一种类机器人的销售额就已超过1400亿日元。因此,发那科被称为促使日本机器人技术摘得世界第一桂冠的助推力。
第二是安川电机(Yaskawa)
安川电机成立于1915年,最初专业生产电动机。源于对电机产品的深入了解和“以独特的技术,为社会和公共事业做贡献”的理念,经过100多年的专注研究和发展,安川电机如今在多个领域都首屈一指。安川电机制造出来的日本首个全电动式工业用机器人——MOTOMAN依然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汽车、电机等行业。
第三是川崎重工业
川崎重工业起家于明治维新时代,是日本的重工业公司,非常擅长制造半导体清洁型工业机器人,已经拥有四十多年的制造经验。川崎机器人在物流生产线上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器人产品,在饮料、食品、肥料、太阳能、炼瓦等各种领域中都有非常可观的销量。
第四是不二越(NACHI)
不二越公司成立于1928年,它在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一直有着良好的口碑,在汽车制造业也相当活跃,使用的商标是“NACHI”。不二越是从原材料产品到机床的全方位综合制造型企业。其产品应用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例如航天工业,轨道交通、汽车制造、机加工等。
第五,是松下电器
松下集团最早创建于1918年,创始人是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先生,是著名的国际综合性电子技术企业集团。2005年,松下成立机器人部门,开始大力推广机器人事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拥有良好市场的松下,非常擅长零部件的组装。松下制造的机械手臂与手指之灵活,是精密仪器制造中不可或缺的高级助手。
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的机器人制造企业,每一家都有独树一帜的特色,在同一个领域里,大家各自发展,又相互协调。而支撑日本机器人制造事业的,是日本完整又先进、扎实的智能工业基础,尤其是半导体零部件与智能系统的研发能力。
我曾去日本著名的智能生产线制造企业MAZAK(马扎克)公司参观,这家企业成立于1919年,今年刚满100年。我们看到由加工中心、物流导轨、上下料机器人、自动化工装输送线组成的柔性自动化产线,自动完成零件的机加工过程,实现了720小时无人值守,诺大的车间里,只看到机器人忙碌的身影和物流车在轨道上回来穿梭,却很少看到工人的作业;而上述柔性自动化单元的背后实际上是扎实的数字化基础。首先是三维模型贯穿于设计、制造环节。铸件毛坯在加工前通过三维扫描仪拍照识别、与设计模型比对,自动生成加工参数,实现全自动的加工过程;传感器、机器视觉、物联网、数据采集技术已作为成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参观过马扎克车间,就可以感悟到日本智能制造的综合实力。
如何保证日本的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自然是十分的重要。日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是建设人工智能社会的一个最最关键的东西。日本政府已经决定,从2020年开始,在全国的所有小学开设编程课程,并作为正式考试课程,让未来国家的主人们都具备良好的AI知识与适用智能化社会的技能。同时,大量吸引海外的IT与AI人才,以最短的时间给予在日长期生活的人才绿卡签证。
讲完智能制造产业,我们来讲讲政策与目标。
日本政府是如何引导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呢?安倍首相在2017年就提出了这么一个概念,叫“互联工业”。
2017年3月份,在德国汉诺威召开的信息通讯展览会上,安倍首相明确提出“互联工业”的概念,发表了“互联工业:日本产业新未来的愿景”的演讲,其三个主要核心就是:人与设备和系统的相互交互的新型数字社会,通过合作与协调解决工业新挑战,积极推动培养适应数字技术的高级人才。
日本正在朝着超智能社会——也就是“社会5.0”方向发展,以解决一些迫切性很强的社会问题,包括老龄化、人手不足、社会环境能源制约等。日本政府每年制定政策的时候,未来的投资计划和战略都包含“社会5.0”的内容,包括综合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社会5.0是现在的信息化社会的下一步方向。而要实现社会5.0,产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方向,就把定位于互相连接的制造,也就是“互联工业”。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解读,作为日本国家战略层面的产业愿景,“互联工业”强调“通过各种关联,创造新的附加值的产业社会”,包括物与物的连接、人和设备及系统之间的协同、人和技术相互关联、既有经验和知识的传承,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联。其中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熟练的技术员和年轻的技术员相接,实现技术的传承,由此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在整个数字化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日本的两大优势:高科技和高现场力,构筑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人为本的新型产业社会。
为了推进“互联工业”,日本经济产业省确定了今后努力的产业方向。日本今后将在5个重点领域寻求发展:
1,无人驾驶・移动性服务
2,智能制造和机器人
3,生物与材料、
4,工厂・基础设施安保
5,智能生活
以上这5个领域都是采取了交叉式的各种政策来推进的,主要是三类横向政策:一是实时数据的共享与使用,二是针对数据有效利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培养人才、研究开发、网络空间的安全对策等);三是国际、国内的各种横向合作与推广(如向中小企业的推广普及)等。
另外,日本还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来推动工厂智能化以及物联网在制造业的应用。一方面是示范应用案例的整理和可视化(制造白皮书、应用实例·在线地图RRI、智能工厂示范项目、机器人引进示范项目实例说明手册等),另一方面是建立中小企业的外部支援(建立了“智能制造声援团”对中小企业进行支持、专家派遣、普及中小企业容易使用的的工具等),以提供技术、人员、工具的支撑。除此之外,日本标准国际化、面向制造的网络安全、数字化人才培养、研发支撑等也都是支撑的有效手段。审视不合时宜的旧规范、旧制度,打破制度与政策的壁垒,推进智能制造与智能化社会的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一起建立了新的支援体制,也就是新型“产官学”一体化合作机制。当前在日本,推进物联网IoT发展的团体一共有三个,分别是机器人革命协会RRI、物联网IoT推进实验室和工业价值链IVI,参加者既有大学教授,也有企业技术人员,既有政府官员,也有市场行销人员。通过新技术新发明的发表,寻求企业的赞助与共同研究,最终转变为产品与市场。所以,日本的专利技术的转换率高达80%,“产官学”一体化合作机制功不可灭。
听了以上的讲演,我想大家也能感知到在智能制造领域,我们中国与日本的距离。到底差距是几年?不好评说,但我们需要追赶,而追赶的基本,是要沉下心来,从基础研究做起!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们是追不上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