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网络教学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变革的齿轮转动,潘多拉的魔盒徐徐打开。大学教师或许能够隐隐感到,网络教学正在让我们无意中忽视的不利事实浮出水面。
笔者在一所中国大学执教,从今年2月中下旬开始网络教学,迄今已有几个月了。网课的特征与教室里的面授截然不同——对于学习欲望强烈的学生来说,网课比线下面授效率更高。笔者针对约60名自己的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网课优点大于面授,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占80%;认为网课缺点大于面授,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占4%;选择其他的学生占16%。由此可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是支持和肯定网课的。而相反,老师们却多持否定态度。
那么在老师眼里,网课都有什么缺点呢?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网课要求具备完善的网络环境,而由于经济水平不同,对家境贫困的学生不利。
2. 在掌握及管理学生状态方面存在困难,很难督促学习欲望低下的学生认真学习。
3. 让学生挨个回答问题时,难以获得即时反馈。
4. 网课与面授不同,很难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5. 在学校的学习,除了学历及课程外,还包括与朋友、恋人、老师的结识、相处与交流等,网课无法学习人际关系、集体生活方面的常识。
6. 老师处于管理之下,无法聊课程之外的内容。
7. 需要准备网课用的视频和教材,备课任务繁重。
下面我们依次讨论一下以上这些网课的缺点。
1. 几年之内,所有人拥有智能手机和电脑,低成本使用高速网络的时代即将来临。在这样的时代里,其实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网课,可以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学习以往无法触及的大城市顶级教师的课程,这极大有助于改善城乡差距乃至贫富差距、教师水平的差距。笔者现在就正通过网课形式为没有日籍教师的武汉的大学学生义务授课。
2. 对于中小学义务教育来说确实难以管理,但对于高等教育,学生们都是出于自己“想学”而选择的专业,因此没有必要强制不想学的学生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好。网课对于学习欲望强烈、自学能力高的学生来说是极有好处的,而对于学习欲望低下、自学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就不那么有利了。日本有个案例可以佐证。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等顶级高校首当其冲开设了网课,而越是那些没有新冠疫情也面临着淘汰的地方及私立普通高校越反倒不能推出网课,导致错失转型的良机。大学的资金实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差异都导致重点校与普通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3.网课不仅可以用PPT形式呈现,以往写在黑板上的板书也可以立刻写在电脑上,必要的知识内容还可以随时发给学生。如有需要,还能拍摄图片发给学生,或者将资料、视频等即时共享给学生。学生如有不明之处也可以马上在网上搜索,遇到没听懂的情况,可以存下音视频反复学习,理解得快的学生将不断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
4.只要通过小测验等确认学生是否掌握即可。使用调查问卷功能也可以明确掌握学生哪里不明白、理解到了什么程度等。当下非常重视学生是否认真听课,但是今后评估的重点将变成知识的理解程度。网课不但能够细致地检测,还能做好每位学生的记录,相较面授更容易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另外从学生角度来看,面授时大多数学生由于过度在意周围人的眼光不好意思举手提问,而在网上,可以直接请教老师,这样一来有不会的随时可问,提问的心理门槛大大降低。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更容易了。
5.高等教育的专业课不是教授礼仪人际的地方。在今天,缘分的相遇更多转移到了网上。网络能够让人在更庞大的人群中寻找到兴趣相投、思维相近的人,更能够幸福地发挥个性。我们说的网课,不是说一刀切所有教学都转移到线上,而是将课程讲解放到网上,让教师和学生把余力投入到其他活动中。也就是通过网络,三次元线下世界的交流也能得到促进。此外,有了网课,一些拒绝上学的学生可以在家学习,这能极大地帮助抵触沟通的人。
6.应适当减少与课程、教育等毫无关系的闲聊。如果想闲聊,可以让想听的人单独聚在一起听,课上毕竟有只喜欢干货的人。如果是该讲的内容讲完了,为了上到下课时间而闲聊,比如90分钟的课可能50分钟左右就能结束,那么剩下的时间进行互动教学或者教授相关的内容不是更好么。
7.网课内容的制作对教师来说确实负担较大。但另一方面,大多网课教材不是一次性的,做一次可以来回使用很多次,节约出来的时间就可以参与其他活动,或进行针对性指导,或制作辅助教材等。另外,在自己擅长的学科上多下点功夫,将好的内容分享给其他老师,大家备课都能轻松些,学生们也更容易理解掌握。
从上面可知,推广网课利大于弊,其发展潜力和优点远超过缺点。总之,网课将学生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交给了学生,从而大大压缩了面授时带学生读课本、对答案的时间。录制视频课能提高授课效率。在课上,可以确认学生的理解程度,讲解他们不懂的地方,教授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通过讨论进行启发式教育。可以说这才是回归真正的教育。但是教授教科书以外的知识,或者回答预想外的学生的问题,就比较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了。
网课成败,系于教师。(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津田量副教授,张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