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安倍晋三连续执政2799天,刷新了他外叔祖佐藤荣保持的最长纪录。谁也没有想到,仅仅5天之后,安倍晋三便正式宣布:辞去首相职务。
这是安倍晋三第二次辞职,早在13年前,2007年9月12日,在他发表施政演说后的两天后,他突然辞职,留给全世界一个大大的问号。彼时,是他任首相的一年零一天。
这两次的辞职原因都是:溃疡性大肠炎。
安倍的一生,一如战后日本的人格化——
少年奋发:昭和时代经济腾飞;青年幻灭:经济泡沫挤破镀金时代;壮年波折:政坛动荡、经济起伏、灾害频仍;老年疾病缠身:人口老龄化、经济停滞、少子化,已成日本的不治之症。
而对现在的日本,安倍又是不可或缺的国格具象——
在政治上,他代表日本政治;在经济上,“安倍三支箭”引领日本经济;在国家意志上,“公仆安倍”甚至超越去年登基的德仁天皇,成为抽象的日本精神。
安倍走了,留给日本政坛一个孤独的背影,却也留给日本、难以疗愈的“三道箭伤”。
其一,政治箭伤:后安倍时代,政坛波谲云诡。
在最近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超过八成的国会议员投票安倍,支持安倍对手石破的国会议员仅两成。目前的日本政坛,已形成自民党“一党独大”、党内“安倍一强”的基本格局。安倍即代表日本政治,他的卸任也必然引发政坛逐鹿。
安倍第一次拜相是2006年。这一年10月8日,十一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52岁安倍晋三飞抵北京访问。这是他任内首访,其政治意味也尤显深长。在安倍第一个任期内,日本与我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安倍也呈现出了“亲中”的政治倾向:任内多次为二战罪行道歉,也未曾参拜靖国神社。
他真的“亲中”吗?你怎么看?认为亲中的扣1,认为反华的扣2,当然还可以扣3,即安倍的倾向只不过是为了日本利益。
在他“美丽的日本”战略构想中,存在两大支柱。一是政治上的正常化,即修宪,为此他在2007年1月将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突出军事“主权”;二是经济上的中日韩自贸区,修补与中韩关系,实际是谋求“自贸区”的经济动能,拉动疲软的日本经济。
然而,他的构想未能如愿——因为神秘的“西方力量”,开始影响日本(猜测,无实锤)。
安倍治下,自民党开始丑闻缠身,年金问题爆出大批阁臣贪污,2007年5月,农林水产大臣松冈利胜因此自缢,甚至2007年7月,安倍任内第一次全国性选举中,自民党遭到历史性惨败,首次失去在参议院的第一大党地位,在野民主党成为第一大党,而他本人也罹患重病。于是,安倍辞职,成了前首相。
在休养2年后,安倍仍放不下父亲的遗志:政治家不能澹泊无为。2009年,他说服母亲安倍洋子,重返政坛。在当年的众议院议员选举中,他成功连任众议员,不过,他所属的自民党却遭惨败,五十四年来首次失去众议院第一大党地位。时任首相麻生太郎也辞去党总裁职务,自民党交出政权。
从2007年到2012年,日本开始走马灯换相,先后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鸠山由纪夫、菅直人、野田佳彦5位首相,留下了巴西前总统“跟一个首相说早安,跟另一个首相说晚上好”的段子。这5位首相中,后3人均是来自民主党的大佬。安倍晋三回归相位,实质上不是击败某个人,而是击败一个党——民主党。
2011年一场日本的不幸,却成了自民党党争之幸。3月11日,日本爆发了311地震,矩震级达到9.0级,为历史第五大地震。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并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时任首相、民主党党魁菅直人成为众矢之的,自民党抓住时机、夺回民意失地;并联合公明党,对民主党进行夹击。
2012年9月26日,安倍晋三再度当选自民党总裁,12月16日,他领导自民党在第46届日本众议院议员总选举中取得大获全胜,夺回政权,与公明党组建联合政权。而这一任,安倍换了嘴脸——美日盟邦关系被摆在了外交战略的首位。安倍还于2013年12月参拜靖国神社,中日韩关系迅速恶化,领土争端、历史纠葛不断,中日韩自贸区也愈加遥遥无期。
这似乎是日本又一次与魔鬼的交易,割去心肝,来换苟安。在臣服于神秘的西方力量之后,日本得以苟延残喘,安倍晋三也得以制霸日本政坛。
2014年12月,安倍第三次拜相。2017年3月自民党修改党内规则,将总裁任期上限从此前的“最长两届六年”,改为“最长三届九年”,使安倍能够持续担任自民党总裁,助力安倍担任首相至2021年。2017年11月,安倍第四次拜相。
其二,经济箭伤:谁为日本经济刮骨疗毒?
2013年1月28日,安倍于发表上任后首次施政演说,表示要射出“三箭”,包括以大胆的金融政策、机动性的经济对策、来唤起民间企业投资成长战略的三支箭,来带动经济再生。
概括地说,这三支箭:一支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支是刺激消费的经济政策,一支是经济结构改革政策。瞄准的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以来,长期的通货紧缩、消费不振、结构不调的经济问题。
这是向内,而安倍经济学的外延便是深化与美国的贸易捆绑、与虎谋皮。贸易上,推动日欧经济合作协定,和已经破产的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甚于日前传出的“六眼联盟”,以及日本欲与印度、澳大利亚建立供应链;外交上,安倍以完美小弟之姿态,贴紧美国,促成美日两国外长和防长2+2安全会议,加强日美同盟关系、推出“俯瞰地球仪外交”。
在推行“安倍经济学”的七年期间,根据日本政府内阁府官网,日本GDP增长率、就业人数等宏观经济指标均达到历史新高,“安倍经济学”创下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最长时间的经济复苏。
然而,这三支箭,终究治标却不治本。日本经济根本之困,是劳动力问题,是人口负增长及人口结构问题。虽然安倍用各种方法催婚、催生,但日本年轻人依旧爱游戏、动漫多于性生活,逼得安倍屡屡“威胁”要射出第四支箭:提高消费税,但至今也是欲射不射,大约也是“安倍经济学”的强弩之末了。
“安倍经济学”的实质,是领袖人物把观念中的经济学,经过其强有力的执行力与动员力,最后落实成政府内阁的具体政策。这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行政印记,但行政就必然遇到政令不通的可能或突发事件的挑战。从今年年初爆发的这场突疫情,便击溃了安倍经济学,日本经济出现了双季度萎缩。
更让日本人悲观的是,没了安倍这个弓箭手,经济的“三支箭”恐怕也要欲射还休。
其三,国家意志上,安倍即日本意志——
2018年,安倍修订自民党党规时,首次将东京奥运会摆在国家战略的位置,如他所言“一切为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安倍首相“屈尊”cos马里奥,在政治话语中,也是将自己与奥运会绑定。
为何疫情之下,安倍仍要坚持举行奥运会?仅仅因为政绩吗?
其实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已经给出答案:这不只是体育盛会,而是一次国家意志的宣示。北京奥运会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整个国家呈现出复兴的精神面貌,并且在其后十数年书写了空前绝后的经济奇迹。
在炎热的Tokyo,安倍用炽热的眼神,看着我们,满怀羡慕(这好像何冰老师的词儿)。日益“佛系”的日本社会需要欲望、需要雄心、需要乐观情绪、需要不可遏制的变革诉求,而这一切,都凝结在奥运会的抽象意义中:振兴。安倍是将自己的政治生命、个人形象,捆绑到奥运会上,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是在打造“振兴”的国家意志。这在日本政界,被视为“岸信介路线”的继承,即:可以毫无底线、只要能让国家强大。
然而,奥运“无限”推迟(可能)、安倍“见龙卸甲”,日本的国家意志之箭,又射空了靶,或者说,射到了自己身上。
当下的日本,是一个严格遵守“操作守则”的固化的社会、一个老龄化低欲望的佛系之国,在充满变数的“令和时代”,日本会继续裹足不前?还是又一次,不知何去何从?
安倍未完成的梦,不知会不会继续做,但安倍留下的这三道箭伤,也随着安倍时代的落幕,成为日本更持久的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