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消息(文/隐德莱希),知名半导体观察媒体semimedia近日转载了日本早稻田大学商业金融研究中心的顾问野口悠纪雄(Yukio Noguch)的一篇文章。文章原载日本《钻石周刊》(Diamond Weekly),分析了几十年来日本半导体产业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
之前业内普遍认为,日本半导体产业衰落的原因是技术外流和投资决策失误,但野口悠纪雄认为背后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1980年代,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位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其中一个重要的产业支撑点,就是从1970年代开始日本为大型计算机生产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
但是,日本后来逐渐落后了。
首先,DRAM开始主要用于个人计算机,价格比较便宜,性能也比较低。韩国三星电子公司通过大规模设备投资降低了成本并扩大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美国的英特尔公司也进入了CPU领域。
日本制造商未能应对这种变化,其市场份额下降了。同时,1990年代下半年全球半导体制造商的重组开始了。
NEC于2002年11月成立了NEC Electronics,2003年4月,日立和三菱电机成立了瑞萨科技公司(Renesas Technology Company)。
瑞萨电子(@renesas官方网站)
2010年4月,NEC电子与瑞萨科技合并后,瑞萨电子成立。但是,几年后,该公司的业绩逐渐下降,从刚成立时的近50000名员工下降到现在的约20000名。此外,生产闪存的东芝子公司TMC(东芝存储公司)也被纳入以美国投资基金为主导的日美韩联盟。
在1980年代下半年,日本公司占IC市场的50%以上,在1990年占49%。但是到2017年,日本公司的份额已降至7%。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对此,业内在分析原因时往往会提到两点。
首先是技术外流。据说,韩国公司利用高薪吸引了日本的公司技术人员,其次,日本企业家当时没有像三星那样进行大规模投资。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是,如果这些是日本半导体产业衰退的根本原因,那将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如果没有技术外流,日本企业家将通过大胆的决定在低成本DRAM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即使这样,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发展有帮助吗?
实际上,DRAM并不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也将由于与新兴国家的价格竞争而下滑。后来在LCD领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文章认为,日本半导体行业的真正问题在于它无法过渡到需要高科技的产品,例如CPU。
英特尔通过技术垄断了CPU生产,通过与微软操作系统的合作,建立了后来称为“Wintel”联盟的体系结构。那么,为什么日本半导体制造商无法过渡到CPU生产呢?那是因为基础研发能力薄弱。
半导体被称为“科学产业”。日本在1980年代具备了半导体领域的基本开发能力。但是随着当时技术的核心从商品和材料转移到日本,日本很难应对。对于CPU而言,重要的不仅是半导体芯片硬件本身,更重要的是集成的软件部分。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在1990年代后被甩在了世界潮流之后, 根本原因是缺乏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特别是在信息相关领域。
另外,日本在基础教育方面逐渐被中国赶超,失去了领先优势。
虽然美国工业在1980年代看起来很疲软,美国大学仍然非常强大。
根据时代的变化,重建大学的研究和教育体系并改变其内容非常重要。这是英特尔公司起步的源泉,也成为了信息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研发的源泉。那么,当时的日本情况如何?当日本在1980年代在半导体产业中统治世界时,它在与之相关的学术界也很强大。日本学者在半导体相关的国际社会中起着领导作用。
但是,此状态尚未保持。从那以后,日本的研究能力逐渐下降了。
世界论文数量排名可以证明这一点。201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全球科学技术趋势进行汇总后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调查显示,中国在2016年科技论文世界排名中位居第一。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还按领域列出了世界大学排名。在计算机科学领域,2019年全球排名第一的是中国的清华大学。东京大学在日本大学中排名第一,但在世界排名中排名第135。可以看出,日本的大学由于无法根据社会的变化而重建研究和教育体系,因此没有跟上世界最先进领域的发展。
(校对/诺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