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人,每周倒四次垃圾(环境与人)
|
|
|
|
|
初到日本时,虽说人生地不熟,但日常生活许多方面都感觉挺适应的,惟独觉得如何扔垃圾是个不大不小的头疼问题,过了好几个星期才适应过来。
不能将垃圾一股脑儿扔
日本早就开始提倡垃圾分类,要想把垃圾一股脑儿地扔出去,那可不行。不过,在10年前,日本仅把垃圾粗略地分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两类。现在情况可大不一样了,垃圾的类别划分得特别细,仅就生活垃圾来讲,不仅分成可燃和不可燃垃圾,而且还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甚至于细得将玻璃瓶、塑料瓶、铝罐、纸包装材料和纸箱等单独列出,并要求在每周不同的日子分开扔。以我目前居住的公寓周围为例,每周一、周四扔可燃生活垃圾,主要是剩饭剩菜、破布和旧衣裳之类的东西;每周二扔不可燃垃圾,主要包括塑料、橡胶制品、碎玻璃和废金属等,这些不可燃垃圾大部分将被回收利用或加以特殊处理;每周六扔纸包装材料、纸箱、报纸书籍等。各种垃圾必须在当天早上8点之前扔在指定的垃圾收集处,如果错过了时间,对不起,请拿回去,等下次收同类垃圾时再扔。开始时,我总把扔垃圾的日子和种类搞混,无奈之下只好将每周扔垃圾的日子和种类抄写下来,并贴在厨房门口,每天“照章办事”。
日本对如何扔垃圾还有许多具体的规定。比如,生活垃圾要用专门的垃圾袋装好并封口,这种垃圾袋对环境无污染,一般的商店都有出售,价格也不贵。盛饮料的塑料瓶、盛放蔬菜水果或肉类的泡沫和塑料托盘等,扔出前要清洗一下。大型包装用纸箱等则要展平,并用绳子系好。垃圾桶分得也很细,且很好辨认。玻璃瓶要扔在黄色垃圾桶内,铝罐等扔在蓝色垃圾桶里,纸箱则要投到纸屑箱内。
如果家中有什么大型物品要扔,比如家具、大型电器等,还要购买专门的大型垃圾处理券贴在上面,否则会被拒收。
倡导“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是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社会,消费者形成了“一次性”和“喜新厌旧”的消费倾向。但是近几年,日本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倡导“循环型社会模式”,并将2000年定为“创造循环型社会元年”。政府的宣传也从以前的1R(recycle)转变为3R(reduce、reuse、recycle),也就是说首先要减少垃圾数量,其次是提倡重复使用和修理后使用,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最后才是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据说,欧洲一些国家在3R之前还有一个R,即refuse,建议人们购物时拒绝接受那些会造成大量垃圾的东西,比如豪华的包装等。
处处注意加强国民的环保意识
为增强日本人的环保意识,日本政府和民间机构还不断向国民介绍其他国家国民环保方面的新动向。去年八九月份,大阪市的一家文化研究所就曾对日本和德国妇女的环保意识展开过调查。调查对象为东京、大阪和波恩的30岁至49岁的妇女。
调查显示,日本妇女更多持有“买了就买了,扔了也就扔了”的消费观念,德国妇女则奉行“能不买就不买,能不扔就不扔”的环保方针。认为“没必要买的东西就不买”的日本人为19%,而德国人为65%。10%的日本人认为“尽可能不买罐装品”,而德国人持这种观点的比例高达73%。同样,认为“尽可能不买塑料瓶装物品”的日本人只有14%,而68%的德国人持这种观点。由此可见,德国人在购物前就已经开始考虑环保因素了。
调查还显示,德国人消费后的环保意识也很强。比如,对于一双破损的袜子,47%的日本人和24%的德国人认为“扔掉了事”,35%的日本人和56%的德国人认为应补补再穿。对于不太流行的衣服,29%的日本人认为应作为垃圾扔掉,39%的日本人认为可以捐出或再利用;而在德国只有2%的人认为应扔掉,88%的人表示应将其捐出或再利用。看来,日本人基本上还是以扔为首选,德国人的再利用观念则更强。
从上述调查中不难得出结论,围绕环保的各种法律制定得再具体再明确,没有人的配合,最终也是白搭。因此,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为此,日本政府和各界处处注意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比如,在各种商品的包装上,都印有保护环境的宣传语。在啤酒罐上,除了印有提醒未成年人不得饮酒的字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这是铝制品,请您配合回收”。就连人们平时使用的名片上,都堂而皇之地印上了“这是用再生纸印制”的字样。虽然垃圾分类有些麻烦,但大部分日本人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还是能够自觉自愿地按规定扔垃圾。
|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上一篇新闻: 日本青少年令人担忧 下一篇新闻: 日本长崎印象——岛源火山 |
|
|
|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