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海关最新统计,今年前9个月,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1280.2亿美元,欧盟跃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1222.3亿美元,美国成为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虽然高达1217.8亿美元,却在排行榜上屈居第三,这也是多年来日本首次从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降为第三大贸易伙伴。
结果出来后,人们不禁想问,这一排名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欧盟:“状元”受益新鲜血液
欧盟成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得益于欧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容。5月1日,欧盟成员国由15个变成25个。扩大后的欧盟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事实上,早在今年6月,海关总署提供的今年前5个月贸易统计表明,欧盟已由原先的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一跃而成为老大,与此同时,日本降为第二,美国变成第三。
欧盟扩大标志着中欧贸易一次质的飞跃。首先,欧盟扩大后释放出了巨大的市场能量。扩大后的欧盟拥有4.5亿消费者,市场规模超过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总和。欧盟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25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占了世界的1/4。
其次,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降低了中国与欧盟的交易成本,因为原中东欧各国的贸易壁垒已被欧盟统一的贸易政策取代,关税同盟的优势开始显现。
还有,扩大后,欧盟对新成员国财力上的补贴和政策上的扶持,改善了这些国家的贸易环境,也间接为中国企业进入这些国家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促进了中欧双边贸易的增长。
美国:“榜眼”潜力不容低估
美国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体现出了中美贸易的巨大潜力。1979年,中美贸易额不足25亿美元,2003年已达1263.3亿美元,增长速度令人瞩目。这和美国在华投资的增长、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兴旺、中国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中国政府的大规模采购等因素密不可分。
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和国内投资需求的拉动,中国对美出口有望实现更大的增幅。但是,美国对华实行的高技术出口管制和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使美国对华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充分体现出来。不过,中美贸易蕴含的巨大潜力是不容置疑的。
日本:“探花”还有荣升机会
对于日本来说,排名变化并不意味着日本已经从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宝座上永久跌落。
首先,从数字上来看,尽管近年来对日贸易在中国总体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连续下降,但是,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表明,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与中欧、中美贸易额相比,差距甚小。
其次,近年来,日本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幅度和规模正在加速,很多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实现产品部件的本地化,并将产品在中国市场直接销售,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国从日本的直接进口需求,而这部分贸易额是无法反映在双边贸易数字中的。以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例,日本的本田、丰田、马自达等企业已基本完成了在中国的生产布局,有的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其销售定位直指中国快速发展的汽车市场。
第三,加工贸易在中国对日贸易中占54.1%,中日双边贸易中大约有42%属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由于当前日本经济低迷、内需不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渠道返销日本国内的销售额时有波动,属于正常情况。
第四,日本国内弥漫的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反倾销手段和市场准入限制等因素,也是影响中日双边贸易增长的重要原因。
过去10年中,中日贸易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日双边贸易互惠互利也显而易见。中国对日本的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化纤、塑料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集中度较高,依赖性较强,而日本对于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很大。一旦日本经济走出低谷,国内需求重新焕发活力,日本夺回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宝座”并非难事。(刘超)
《环球时报》 2004年10月18日 第十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