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为,今天的中国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本,有一些地方相似又不大相同,但是日本当年的经验教训,的确有一些地方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最近,日本的很多媒体都在关心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对很多日本人来说,有失落感是在所难免的。
有很多经济学家说,如果不是日元大幅升值,中国可能早在2008年就超过日本了。日元在今年7月以后又连续走高,从1美元兑90日元升到了8月下旬的84日元。日元迅速升值让日本刚刚有一点起色的制造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日元这次升值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连续走软和欧洲多国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国际资本选择相对安定的日元避险。也有很多日本学者批评日本央行没有推出有效对策。还有一些偏激人士说,是因为人民币迟迟不升值,美国把压力转向了日本,日元的升值是代人民币受过。当然,这种说法缺乏根据。
日本失去的20年
下面,我想向中国读者介绍一下日元升值的历史和原因。今天中国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和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日本很相似。
我们经常在中国媒体上看到,日本政府在1985年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签署了广场协议,从此日元一路飙升,虽然经历了短暂的泡沫经济,但是日本马上便进入长期衰退,一直影响至今。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并不全面。当年的日元升值虽然给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都带来了很大影响,但是之后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十分复杂,并不能仅仅用汇率解释。
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在美国扶持下迅猛发展,到广场协议之前,日本制造的汽车、家电迅速进入全世界的各大主要市场,而美国制造业在日本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一部分偏激的美国失业工人举行游行,烧毁日本制造的汽车等产品,批评日本人抢去了他们的工作。随着美日贸易摩擦加剧,美国民众对日好感度快速下降,甚至开始影响日美两国的外交关系。
广场协议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签署的。日本政府在汇率问题上没有实力抵抗来自美国的压力。1985年9月22日,日本财长竹下登(1987-1989年任日本首相)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和美、法、英、西德共5国的财长举行会议,达成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同意"日元对美元汇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秩序地升值"。
在此之后的20多年里,有很多日本学者一直在批评竹下登当时签署得过于草率。广场协议等于日本政府向国际社会宣布日元今后将升值,告诉所有的投资家买入日元只赚不赔,致使全世界的热钱迅速流入日本。日元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升值了将近一倍,1988年初达到了128日元兑换1美元。激烈的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业受到了空前打击,日本政府不得不放宽货币政策,央行在1986、1987、1988年连续3年降低利率,试图用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手段维持经济成长。但是过度的刺激政策终于造成了房地产和股票飞涨的泡沫经济。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低迷期,所以有了"失落的20年"的说法。2010年8月的日经指数只徘徊在1989年最高点的四分之一左右。主要城市的土地和住房的价格也几乎连跌了20年。
升值过猛+错误金融政策
笔者以为,日本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日元升值,而是升值过快过猛,超出了日本社会可以适应的程度。同时,日本政府又没有把握时机加速产业升级,而是实施了不断刺激经济这一错误的金融政策,造成了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灭。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造成的打击本来是一时的,但是90年代以后,日本政治进入了多党执政的动荡期。日本政府为了讨好选民,为了维持眼前的一时经济安定,没有积极面对泡沫经济遗留下来的银行呆账死账问题,致使金融机关的体力常年得不到恢复,经济一直不能恢复。另外,日本政府和经济界对过去的成功过于自信,一直幻想用80年代以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来恢复经济,忽视了在制造业上的新竞争对手中国。没有在政策上积极诱导产业提升和转型,致使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步下降,这也是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