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九州市内的汽车“加氢站”。谢宗睿摄
作为当今亚洲地区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城镇化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之路,其间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也经历过不少挫折坎坷。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后工业化相对应,日本的城镇化大致也可以划分为起步期、加速期和成熟期这三个各具特点的历史阶段。
按照日本学者的观点,自上个世纪70年代城镇化水平超过70%以来,直到今天日本都仍处于城镇化进程的成熟期。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城镇化的速度明显放缓,转而注重提高城镇化以后的居民生活质量,致力于克服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种种弊端。而在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家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如何改变此前以工业为主的城镇发展模式,将一座座“钢铁城市”“化工城市”和“汽车城市”逐步改造为“清洁城市”“智能城市”和“宜居城市”,已经成为了日本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位于日本九州地区熊本县最南端的水俣市背山面海,风景如画。在工业化的大潮中,随着以“窒素(氮)水俣工厂”为代表的大型化工企业在当地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个原本恬淡祥和的小渔村也迅速成长为日本知名的化工城市。据统计,在“窒素水俣工厂”发展的鼎盛时期,整个水俣市的成年居民中,有一大半成为该企业的员工或者从事着与该企业相关的工作。“窒素水俣工厂”几乎成为水俣市的代名词。然而,就在居民们享受着城镇化所带来的欣欣向荣和生活的富足便利之时,“窒素水俣工厂”排出的化工废料甲基汞也酿成了人类历史上首例“公害病”—“水俣病”的悲剧。水俣这座城市也随着“水俣病”进入英文词典成为日本城镇化进程中的负面典型教材。那些不幸罹患“水俣病”的居民至今仍不得不忍受着终身的痛苦煎熬。自此,“坚决避免水俣的悲剧重演”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目标。如今,当记者走进这座曾经的“公害城市”进行采访时,从熊本县知事、水俣市市长到普通的工人、茶农和渔民,记者听到最多的便是“环保”“清洁”“绿色”等字眼。正是因为有过最为惨痛的历史教训,所以今天的水俣市制定和执行了全日本乃至全世界最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标准。在一片普通的居民小区,记者看到,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种类区分竟然多达24种。一个普通的玻璃瓶,除金属瓶盖和玻璃瓶身分开回收外,玻璃瓶身又被区分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等三个不同种类加以回收。“血的教训已经证明,失去了清洁,再繁荣的城市也只有死路一条。对于所有城市居民来说,今天一时的麻烦,是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们未来能够更好地生活。”一位水俣市政府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长期以来,日本的钢铁工业都稳居世界前茅。究其源流,应提到1901年兴建于小仓市的“官营八幡制铁所”。一个多世纪来,伴随着这座日本标志性的钢铁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小仓市也始终享有着日本“钢铁之都”的美誉。二战末期,小仓作为日本军工产业的重要基地曾被美军列为原子弹轰炸的目标之一。1963年,在日本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小仓市与其周边地区的另外4个城市合并为现在的北九州市。数十年钢铁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城市规模的骤然增大带来的“消化不良”以及经济高速增长所产生的“城市病”,都严重困扰着北九州这座年轻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在此后的整整半个世纪里,将“钢铁之都”变为“绿色之都”成了北九州市矢志不渝的目标和追求。在这一由城镇化的加速期转型过渡至城镇化的成熟期的过程中,北九州市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特别是当代IT、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最新技术,有效发挥城市自身优势,摸索出了一条“以智能化推进城镇化”的道路。运用最新的IT智能控制技术,“地区节电所”实时地掌握着北九州市各个区域的电力供给和需求情况,并且能够通过调用气象资料和历史记录等方式,智能地预判所在地区的电力消耗高峰和低谷,然后分别相应地上调和下调电力消耗高峰和低谷时期的电价。随时波动的电价信息通过无线通讯网络被即时地传递到该地区每户居民家中设置的智能平板电脑上,居民将据此而自觉地错开用电高峰,从而达到节约电力和平抑地区用电量峰谷差的目的。
为了实现二氧化碳的彻底“零排放”,北九州市充分利用“八幡制铁所”在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氢气,在全世界首创了以社区为单位的“氢气站”,通过埋藏于地下的管道将氢气作为清洁能源输送至社区的家庭、办公楼和公共设施。同时,北九州市还兴建了一批“加氢站”,为使用氢气作为能源的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加氢”服务。2012年,北九州市被经济合作开发机构(OECD)确定为亚洲地区首座“绿色成长型城市”,该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两手硬”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本报东京12月16日电 本报驻东京记者 谢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