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倍经济学”为什么失灵
安倍上台伊始就抛出“安倍经济学”,其主要内容就是大胆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唤起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即所谓三支箭。
“安倍经济学”出台后,立刻出现了一些短期效应:日本股市迅速回升,日元也急剧贬值。在资产效应的作用下,私人消费有所扩大;在日元贬值的背景下,出口也有所恢复。2013年日本实际GDP实现了1.6%的正增长。但这种景气主要是公共投资的扩大和提高消费税率之前集中消费所带来的,并不意味着日本经济已进入自律性的复苏。
事实上,“安倍经济学”的预期效应已开始减弱,其弊端与隐患亦开始显露,今后的前景不容乐观。
“安倍经济学”的效果正在减弱
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日本经济取得了一些短期效果,但其效应在逐渐减弱。
第一,宏观经济增长乏力。2013年4个季度的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4.5%、3.6%、1.1%和1.0%,虽然维持了正增长,但高开低走,增速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
第二,实际物价上涨虚高。“安倍经济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消除通缩困扰。在超宽松量化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日本的物价确实有所上升,核心消费者物价从4月的-0.4%上升到12月的1.3%,但目前的物价上涨很大程度是大量进口能源带来的,输入性通胀的成分占比很高。
第三,积极财政政策收效甚微。2012年度补充预算投入了13万亿日元中央财政投资,但却没有挡住经济下滑的趋势。
第四,出口虽有增长,但出现了11.4万亿日元的巨额贸易逆差。在2013年1.6%的经济增长率当中,外需(净出口)为0.3%的负拉动,这说明安倍依靠外需拉动经济的目标以失败而告终。
第五,职工收入下降。2013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仅为314054日元,连续3年下降,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这说明经济增长的利益基本为企业所独占,并未惠及一般劳动者。
“安倍经济学”失灵的原因
“安倍经济学”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安倍经济学”自身存在许多缺陷。“安倍经济学”并不是广泛征求意见、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和认真研究的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安倍上台总要干点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更多的是出于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应急性政策。其核心无非就是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身就是短期政策,对长期结构性问题不起作用,取得短期效果后自然要失灵。
同时,安倍及其智囊对通缩成因出现明显误判。实际上,影响物价的真正因素是工资水平的低下,而工资提高与否并不是由货币供应关系所决定的。“安倍经济学”并没有把增加工资作为政策重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虽然“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触及到结构性问题,提出了200多项政策,但毫无具体措施,基本都停留在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上。在第一支箭和第二支箭带来的短期效果消失之前,长期经济政策并没有及时跟进,贻误了战机。
第二,安倍上台后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方面。众所周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特别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东日本大地震的强烈冲击,使本来就举步维艰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安倍上台后理应将恢复经济和处理福岛核电站事故放在首位。然而,他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采取了一系列倒行逆施而且对其经济发展有害的行动。特别是在领土问题、历史问题上不断地刺激与挑衅中国,使中日关系跌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导致中日经济关系严重受损。
2013年中日贸易下降5.1%,其中日本对华出口下降8.7%。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贸易总额以及贸易平衡的影响举足轻重。如果对华出口不是下降8.7%而是上升8.7%,甚至更高,那么日本的贸易收支状况就可以大大改观。不仅如此,由于外需的增加也可以促进日本经济的复苏。
再比如说,如果安倍将更多的精力用在福岛核事故的处理上,并取得一些实质性进展,就有可能减轻国民对核电的恐惧,若能得到国民的谅解就能够早日使被确认为安全的一部分核电站重新启动,这样就会大幅度减少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口,改善贸易平衡,同时也会缓解国内电力涨价压力,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国民生活负担。总之,安倍上台后,该做的不去做,不该做的全做了,正事不足闲事有余,恰恰是安倍自己毁了“安倍经济学”。
“安倍经济学”的前景黯淡
种种迹象表明,“安倍经济学”已经走到尽头,其前景十分黯淡。
第一,2014年日本经济将大幅度减速。从4月起日本将消费税率从5%提高到8%,此举必然会对日本的私人消费造成冲击。虽然,安倍内阁为防止提高消费税后可能出现的经济滑坡,提出了规模为5.5万亿日元的经济对策,但从其支出项目来看,只有11%用于直接刺激消费(用于补助年收入200万日元以下的家庭),而近90%都用于公共投资等与刺激消费关系不大的支出,原本应当用于刺激消费、防止景气夭折的巨额政府投资变成满足各种利益集团欲望的集体会餐。这样的经济政策岂能收到预期效果?据日本民间智库的预测,2014财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为0.8%,仅仅是2013财年的一半。估计2015年也好不到哪去。
第二,外需难以期待。2014年世界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也只能在低位徘徊,欧美经济不可能有太高增长,日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难扩大。而由于安倍的对华强硬,中日关系好转的可能性也不大,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前景更不乐观。
第三,职工收入难以提高。国内经济下滑、外需减弱必然导致企业生产下降,这种严酷的经济形势自然不利于提高工资。鉴于“安倍经济学”中并没有提高收入的具体措施,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摆脱了通缩,物价上涨,而工资却保持原来状态。如此这般,势必会导致家庭的实际购买力降低,国民生活陷入困境,最后还会使经济重蹈衰退覆辙。
第四,“安倍经济学”确定的最主要目标几乎都无法实现。
第一个目标:“未来10年实现年平均名义经济增长率3%、实际经济增长率2%”。从过去20年日本上述两种数字分别只有-0.1%和0.8%的历史来看,未来10年要实现如此高的增长速度几乎是天方夜谭。据多家日本智库的预测,由于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原因,未来10年日本无论是名义增长还是实际增长若能保持年平均1%的增长率就算不错了。
第二个目标:“2015年基础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与2010年相比减半,到2020年实现盈余”。这一目标根本不能实现,现已有定论。据日本财务省的测算,即便在年平均名义经济增长率为3%的情况下,到2020年日本的基础财政也仍有6.6万亿日元的赤字。
第三个目标:“3年后将设备投资从63万亿日元提高到70万亿日元”。2013年设备投资增长率为-1.4%,而2014年和2015年的宏观经济状况将比2013年还要差,要保证设备投资增长10%,恐怕比登天都难。此外,“安倍经济学”还确定了增加人均国民收入等20多项具体指标,但要实现这些指标的基本前提是年平均名义经济增长和实际增长率分别达到3%和2%,而一旦这一前提落空,其他指标的实现也就变得虚无缥缈了。
从长期来看,“安倍经济学”是极不负责任的政策,由于其自身的理论缺陷和其执行者安倍的倒行逆施,终将难以实现政策目标,而剩下的只能是政府债务的不断累积。历史会作出证明:“安倍经济学”将是短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张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