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2月17日消息,当经济学家谈论经济增长,他们通常谈论的是经过物价调整的数据,也就是实际增长率。就日本的情况而言,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直处于通缩状态,使得实际增长率长期高于名义增长率。即便产品与服务的总日元价值相比上一年下降,经过通缩调整之后实际增长率仍可能为正值。这就相当于你的工资没变,但老板告诉你实际上工资涨了,因为物价更便宜了。
这种情况在2014年发生了变化,根据日本周一公布的GDP数据,1997年以来GDP的名义增长率首次高于经过物价调整的实际增长率。
这里的价格指标叫“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如果GDP平减指数为正值,说明经济整体存在通胀。GDP平减指数与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差别在于前者反映的整体经济的物价水平,而后者只反映消费者的情况。
2014年日本的GDP平减指数为1.6%,为1997年以来首次大于零。1997年为0.6%。
不可否认,通胀上升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2014年4月份日本销售税从5%上升至8%的影响(不无巧合的是,1997年也是消费税提高的一年)。但许多商品,包括进口商品,并不受销售税影响,经济学家认为2014年物价上涨的一部分反映了真实的内在通胀。
这是否是好事呢?要看情况。
那些高负债的人更愿意出现通胀,因为在通胀环境下,他们的收入往往会上升,而负债不变,相当于实际负债减少了。日本政府就是这样一个负债者:财政收入在上升,使得偿债压力有所减轻。
不过工薪阶层可能不这么看。2014年,日本总的员工薪酬增长1.8%,但增速低于通胀率,从而使得实际薪酬下降1.0%,为5年来首次下降。
尽管许多人表示他们并未感受到“安倍经济学”政策的益处,日本首相安倍决心要制造通胀,认为通缩造成日本经济陷入一个下降螺旋、企业和家庭都选择储蓄而不是增加开支。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Akira Amari)周一吹嘘GDP平减指数数据“是日本朝脱离通缩目标的积极进展”。
不过就像上世纪90年代末那样,在销售税效应消失之后,平减指数还可能再次降为负值。甘利明表示政府将确保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他指出:“2014年日本企业盈利连续第二年创出历史记录。我们希望它们将会用部分利润来提高工资水平。”如果真是这样,消费者需求将会推升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松风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