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化中国汽车,一度是欧美日汽车发达国家媒体的必修课。在“中国制造”沦为笑柄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汽车一直难以摘掉粗制滥造、山寨盗版的帽子。时移世易,这几年中国汽车争气了,正向开发、设计精湛的产品不断向海外输送,在各大国际车展上也曾爆过冷门。这些海外媒体都看在眼里,报道角度也自然偏向正面化。不过,长期以来对中国车“戏谑式”的新闻报道方式,还是影响了不少不明真相的外国民众。
近日,
比亚迪电动巴士K9进入日本的消息,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新闻事件。在日本京都举行的K9运营启动仪式上,日本国土交通省官员阪部光雄大赞比亚迪,称这是京都公交系统首次采用零排放的纯电动巴士车,对于该地区的环境治理意义非常深远。而日本媒体的表现也颇为激动,点赞者众多,甚至有新闻报道这样表扬比亚迪,“今后访问京都的多数中国游客都会看到比亚迪在
日本街头的雄姿”。
日本国内对比亚迪的欢迎看似反常,却也在情理之中。长期以来,中国车企拟定海外战略都会将日本排除在外,这是因为日本强势车企众多,市场相对饱和,耗费心力进入日本,不仅不会受到认可,更有可能自取其辱。所以,我们多见中国车企打入俄罗斯、巴西等汽车欠发达国家,即使在这些国家,也多是以价格取胜,因为欧美日的汽车品牌同样在那里驻扎。
作为首个打入日本市场的中国车企,比亚迪对日本官员来说,是一个极具商业价值的政治筹码;而对日本媒体来说,则是一个极具传播价值的新闻标签。在此背景下,比亚迪自然会受到优待和礼遇。相反,一些长期持“中国制造怀疑论”的日本网民对比亚迪K9是有担忧的,网上留言也充斥着对比亚迪的不信任情绪,如质疑K9的品质、担心
电池续航能力不足、害怕发生事故等。
当然,网上充斥更多的还是对中国车进入日本的惊讶情绪。有日本网友称,“记得1985年,日本赠送了北京两辆公交车,30年后,中国巴士开始进入日本了。好神奇!”
从排斥、怀疑,到接纳、信任是一个过程。日本媒体态度的率先转变,证明了比亚迪的实力已经得到了认可。事实上,在长达10多年里,比亚迪在日本一直是充当反面角色,也是日本媒体抨击的主要对象。
早在2003年,比亚迪就筹划进入日本市场,当年即遭到日本索尼公司的指控,称其侵犯了索尼两项锂离子充电电池专利。后来比亚迪胜诉,日本特许厅裁决索尼这两项专利无效。2005年,索尼提起上诉被驳回,随即撤销了对比亚迪的所有起诉。在比亚迪刚刚涉足汽车业务的时候,也曾卷入过抄袭纠纷。因为涉及
日本企业的利益问题,日本媒体对比亚迪一直不太友好。
2010年,比亚迪收购了日本大型模具生产企业——荻原公司旗下的馆林工厂,也曾引发日本媒体的不安。《
日本经济新闻》在头版刊载评论,称“日本是该为技术外流而忧,还是该为保住工作而喜?”通过这次收购,比亚迪完善了自身的模具工艺水平,将荻原车体成型方面的先进技术应用在国内汽车生产上,通过海外收购完成了产业技术升级。
在开发电动车的时候,为了避开丰田注册的行星齿轮机构专利,比亚迪打造了独特的变速机构。从采用混联式系统的F3DM,到采用并联式系统的秦,比亚迪一直在实现自我突破。在参透了国际玩法之后,就可以防止一些恶意的专利诉讼,更可以光明正大地进入海外市场。从前那个屡被质疑的比亚迪变得更加谨慎,也更加自信。
随着比亚迪不断推出新的技术专利,日本国内对比亚迪的反感情绪也转为敬畏。当比亚迪开始向美国等发达国家输送产品和技术时,日本车企对比亚迪的关注度也逐渐加深,不敢再小觑这个快速蜕变的中国品牌。
在混合动力车和氢燃料电池车上,丰田一直都是老大,而日产在纯电动车领域也有很高的地位。即使是欧美跨国车企,也不敢轻易将自己不成熟的新能源车拿到日本。比亚迪新能源车进入日本,与其进入美国的流程基本相同,都是以电动巴士车为先锋,首先运行于城市公交系统,等时机成熟,品牌受到大众认可,再进军新能源乘用车市场。
对于比亚迪来说,有丰田这样的强势企业把守,秦、唐等产品进入日本的难度恐怕要远远高于美国,但这并不代表比亚迪没有机会。当“中国汽车威胁论”成为海外媒体新闻报道的主流价值观时,我们更应该为中国车企点赞。时代赋予了像比亚迪这样的冒险者新的使命,以技术为核心的中国车企,一定会在海外市场赢得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