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安倍经济学”难从根本上扭转日本经济衰退趋势
(二)“安倍经济学”中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征
总体而言,以实践目标为导向,“安倍经济学”所提出的结构性改革可以分为促进投资、促进人才竞争、培育新市场及提高经济开放度等四大涉足领域,而各领域内又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具体改革内容,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结构分布。
从政策属性的视角出发,“安倍经济学”所提出的结构性改革实际涵盖了制度结构层面与经济结构层面两个重要维度,并坚持以创新为指导两个层面改革的基本理念,核心是提升日本的产业竞争力及经济发展质量,同时加强政府对国家宏微观经济运行的监管与治理。通过观察其主要改革措施的组成,可以对“安倍经济学”结构性改革产生一个更为直观的印象特征。
其一,“安倍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改革在涉及经济结构改革时极为注重题材选取,不仅要符合增产增效的总体要求,同时选取的政策对象要具有显著的时代标志性,能够充分反映当前高科技领域的前沿性成果。其二,经济结构改革的对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是综合考量日本国内经济的现实情况及发展趋势之后所做出的战略性决策。其三,经济结构改革强调对优势产业的再利用、再开发、再积累,甚至希望进一步确保个别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领先地位。其四,持续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同时,加速推进综合性的制度结构改革,并促使宏观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有机融合。
(三)“安倍经济学”中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效果
尽管“安倍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成果,但由于它是安倍政府治理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同时也是充分反映现阶段日本经济发展现状的应对措施,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改革内容做客观、中肯的评价与思考。
1.“安倍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改革的积极因素
尽管“安倍经济学”所提出的结构性改革并没有产生积极的政策效果,但其中不乏亮点,值得一书。其一,“安倍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改革,强调科技创新在引领日本经济复苏中的示范性功能。“安倍经济学”提出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增加额外产能,为此着重强调产业转型及结构升级的重要性,并希望依托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引领下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诚如安倍晋三所言,技术创新是“安倍经济学”相关政策核心中的核心,也是贯穿当前日本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与基础。为此,安倍政府钦点了氢能源汽车、iPS细胞、机器人等三大领域为推进日本整体产业升级的主攻对象,并希望借助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及重大技术突破,对其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安倍政府更希望三大领域相关产品的市场化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并通过蝴蝶效应的扩散,促使日本经济走出持续衰退的阴影。
其二,“安倍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改革有一股主动性、内生性的形成力量,或者说其改革的动力源自于经济结构的内部调整,是对实现经济复苏的极度渴望所引发的内生性动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始于泡沫经济崩溃之前的日本国内一系列结构性改革存在显著的被动性、外压性特征。换言之,当时的日美贸易摩擦成为“日本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外在动力”。此外,樊勇明、贺平两位学者指出,日美贸易摩擦至少在四个方面对日本的国内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比较而言,“安倍经济学”中所提出的结构性改革,是日本经济面对“失去二十年”、甚至是可能到来的“失去三十年”的主动反应,也是日本经济运营体制内部对改革要求的集中表现。
其三,安倍政府意图依托“安倍经济学”中的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其中的制度结构改革部分,“软化”日本落后、封闭、僵化的传统经济体制,同时引入外部竞争,推动日本国内经济体制朝活泼、开放的方向发展。对外资的开放度不高一直是困扰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尤其是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的这一薄弱环节始终受到外界的质疑与诟病。因此,如何打破日本经济传统的封闭体制,实现日本经济与外部经济之间一定程度上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安倍经济学”所倡导的制度结构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为此,安倍政府意图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为主要切入口,一则加速日本经济的开放程度,为外资流入日本创造更为积极、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二则“以外促内”,通过输入外部的竞争压力,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及制度结构优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