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经济 >> 正文

日本企业创新 节节败退“江湖”

作者:吴宇桢  来源:新民晚报   更新:2015-6-11 15:20:12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图片说明:制造业埋头苦干的时代已经过去



图片说明:“日本制造”的优势正在不断减弱


技术优势未转化成人气产品 年轻人求稳定不愿冒险创业 日本企业创新 节节败退“江湖”


文/本报记者 吴宇桢


富士通等日本手机制造商日前发表声明,决定2017年后停止生产安装常用基本软件(OS)的传统手机,而改用美国谷歌公司开发的安卓系统。


“日本制造”曾经是日本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如今日系手机开发模式的“集体谢幕”催生对日本创新能力的又一个问号。


分析人士指出,这与日本对市场等软性领域的创新缺乏足够敏感不无关系。在全球化语境下审视日本,是什么阻碍了这个昔日的创新大国在新时代的前进步伐?


产业巨头陷入困境


日本一桥大学学者鹫田祐一在《创新的误解》一书中曾直白地写道,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制造业在软件、集成电路、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国际标准竞争中黯然“四连败”。而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2015年度世界各国竞争力排名,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排列第27位,比去年下降了6位。


日系手机“败退江湖”,是阐释日本制造业创新困境的一个样本。由于智能手机广泛普及,日本传统手机的研发已成为各大生产商的负担。由于不断丧失市场份额,日系手机更被踢出了全球手机畅销排行榜的前列。


其实日系手机也有过辉煌的时代,更一度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指标上领先世界,然而这样的辉煌很快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美国苹果手机的出现而画上休止符。


日本家电也有类似困境。一些以科技创新闻名的日本巨头纷纷陷入巨额亏损:拥有百年历史的夏普近来频传倒闭传闻,5月股价一度狂泻31%,创1974年有数据记录以来最大跌幅;3月,三洋电机将其在日本国内最后的子公司出售给一家投资公司,黯然退出历史舞台;2014年,索尼宣布预计亏损约合2300亿日元;松下电器更创下2011年亏损7721亿日元的巨额亏损纪录;2012年,日本芯片巨头尔必达申请破产保护,成为日本制造业史上的最大破产案。


埋头苦干时代终结


日本制造业的困境,在“创新网络”组织专务理事西口尚宏看来,折射出传统日本企业的创新意识中存在“误解”。苦行僧式的勤勉与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一直是日本人对成功的基本定义。这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对创新的传统理解上:靠一己之力成年累月地埋头苦干,方能发明革新性的产品。然而很少有日本人意识到,这样的“创新”一不小心也会导致闷头干活、固步自封。


西口认为,“单纯埋头苦干,这样的时代已经终结。”创新不仅仅是日本人所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革新,更是全球化竞争中对新市场价值的创造。“日本企业对创新的理解没有与时俱进,仅仅停留在‘技术起点’,而非‘价值起点’。”


事实上,日本目前仍是智能手机产业链的隐性实力派。比如,苹果、三星等各大手机产商的核心零部件仍依赖日本企业供给。但从大局看,由于缺乏对用户需要的把握,没有从“价值起点”把握创新的方向,日本没能将技术上的优势转化成受消费者和市场欢迎的产品。


这种不接地气的创新也与愈演愈烈的产业空洞化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为降低成本,许多日本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海外,但设计和研发中心仍留在日本本土,造成技术开发与市场开拓存在错位。


因此,业界常用“加拉帕戈斯群岛综合征”来评价“日本式创新”所存在的“孤岛”问题。加拉帕戈斯群岛是太平洋上一个相对孤立的群岛。在那里,生物独自完成进化。鹫田祐一将日式创新称为“用户不在现场的创新”。而一旦远离了市场,企业的经营前景可想而知。


社会冒险精神缺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曾涌现出以松下幸之助为代表的杰出日本企业家。今天,日本企业家的国际影响力则大不如前。当代日本人为什么没有享誉全球的商业成功案例?鹫田祐一认为,创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


调查显示,日本年轻人出国留学、创业的愿望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顾问公司GRI创始人藤井义彦认为,大公司的终身雇佣制度对年轻人来说依然具有吸引力。“经济乏力时,年轻人倾向于稳定。


不过,一股创业的潮流也在这个暮气沉沉的国度悄然流行,被视为日式创新的“新实验田”。日本新锐创业者出云满说:“如果不解放年轻人,日本就会变得很脆弱。创业是日本最后的机会。”


在东京品川区一座仓库式大楼的长木桌前,一群年轻人身着牛仔裤和T恤衫,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敲着笔记本键盘。在这个名叫“武士创业岛”的创业孵化机构里,一身西装不是成功的象征。机构创始人榊原健太郎投资了60多家公司,目标是打造一个创业者的“圣地”。


然而,将创新真正转化为成果,依然征途遥遥。“世界创新实验室”负责人伊佐山元认为,日本文化对失败者欠缺宽容,使得个体创业者面临更大的沉没成本。这也是日美在创业环境上的最大不同。


伊佐山元试图将硅谷式冒险精神引入日本。然而他承认,源自农耕社会的“稳定追求”使日本人对风险有独特认知。为了规避风险,日本投资者会增加“要求创业者自己买回股权”条款,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往往要求“创业者抵押重要个人资产”。而在美国,即便失败也是“聪明的失败”,不乏重头再来的可能。


“打造一个奖励冒险精神的社会,是日本今后的重要课题。”伊佐山元认为,要成为“创新大国”,必须打造可持续尝试的环境。


相关链接 日“大企业病”严重影响创新


等级森严、效率低下、沟通融合缺乏等日本大企业普遍存在的“大企业病”是长期受人诟病的问题。


资深家电业界人士伊藤嘉明曾对媒体表示:“日本大公司就像身形巨大的恐龙,面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行动缓慢。”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2015年度世界各国竞争力排名,日本商务效率排在第25位,相对偏低。


对此,游戏制作人横山宗幸在接受本报记者 采访时认为,这与讲求“协商共议制”的日本大企业文化有关。一个创意点子从提出到决定,往往要经过十几道程序的协商。“再有价值的想法这么一圈走下来,早已失去时间优势。”而大企业的各个部门管理环节多,相互沟通较少,责任意识模糊。


与此同时,横山指出,日本大企业在商品开发创新时缺乏一种融合的综合视角,“开发家电就仅仅是家电,设计乐器就仅仅是乐器。这样的传统思维,遇到开发集多种功能为一身的类似智能手机的商品时,就显得束手无策了。面对全球化时代多元的用户需求,这几乎是致命的。”


横山认为,日本“大企业病”的外溢效应也阻碍了“小而美”创业型企业的生存,“由于日本大型企业在资源方面的垄断性存在,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去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日裔教授中村修二对日本的“大企业病”深有感触。他回忆起当年在老东家——LED产品制造巨头日亚公司研发的艰难处境。“直到今天,日本公司仍然不愿承担风险进行研发,也不愿为员工的智力成果提供补偿。”“在日亚工作时,买支铅笔也要上司签字。”“在日本公司发明东西只能拿奖金,但在美国可以马上创业,差别非常大。”在等级森严的日本公司中,许许多多如“技术员中村”一样具有创新潜力的员工的境遇可想而知。


(本刊除“论坛”及本报记者 署名文章外,均由新华社供稿)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日本第11届声优大奖结果揭晓 演

    东野圭吾作品《拉普拉斯的魔女

    松岛菜菜子裙装造型 “美到令人

    荣仓奈奈被曝怀孕 预计今年初夏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