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5月2日讯(记者 吴琼静)近日,一场围绕“日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的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社科院日本所主办,来自日本央行、松下政经塾、庆应大学、住友商事等诸多日本经济界的顶级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与中国从事日本经济研究的专家学者一道交流讨论。会上,日本经济界的专家学者对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展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成效显著,而日本在制造业、石油化工等产业政策上的经验和教训也对中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创新和社会活力是经济的源泉
日本驻华大使馆商务公使岩永正嗣在研讨会上表示,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也正在进行结构性改革,一个重要表现是“双创”如火如荼地开展,北京街头现在出现了五颜六色的自行车——共享单车,这一全新的商业模式让大家享受到新的便利性。
“我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期间,最让我惊叹的一点,是中国人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特别快”,丸红中国有限公司经济调查总监铃木贵元在发言中表示,这种社会和经济的活力非常值得肯定。而反观日本社会,许多日本企业中员工年龄层偏大,对新技术和新事物接受速度也较慢。
“中日两国年轻人的性格也差异很大”,铃木贵元表示,中国的年轻人求知欲和自我提升的愿望都很强烈,很多人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愿意走出国门去扩大眼界,而日本的年轻人中大部分都属于求安稳的类型,不愿意去主动迎接挑战。
“我们看到,几年来,中国企业在R&D(研发)方面上升势头很快,”东京经济大学教授长冈贞男表示,在世界上研发经费支出前2500位的企业排行中,中国有301家,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另外,数据显示,在智能仪器和软件技术服务领域,中国的创新指数都超过了日本,紧随美国之后,位于全球第二。他同时指出,与美国相比,日本在吸纳海外尖端人才、运用海外科研成果等方面做的十分不够,中国需要汲取日本这方面的教训。
日本产业政策的经验教训
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教授在发言中认为,以上世纪90年代为划分,日本的产业政策经历了从非常成功到失败的历程。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通过组织有效的产业政策,让有限的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投入,从而带动经济生产快速恢复;随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是日本产业政策的成熟时期,在产业布局、结构、组织和技术上都有着非常成熟有效的政策,保证了日本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财团和中小企业在生产系列中进行了合理协调,“这一系列经济体制、产业体制的有效支撑,为日本90年代前产业政策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江瑞平指出。但90年代后,日本产业政策的行政引导性被大幅削弱,产业升级受阻、滞后,知识信息产业的发展远落后于美国,缺乏主导产业。加之此前日本大财团和中小企业在生产上互相持股、紧密协作的关系也日益弱化,无政府状态产生的负面消极影响逐渐扩大,导致90年代以后的产业政策显得较为失败。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