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发生在日华人姐妹被残杀事件,震惊华人社会,据媒体报道,犯罪嫌疑人已经被警方掌控,但真相还未水落石出。
众所周知,日本是治安良好的国家,据英国legatum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日本是继新加坡、卢森堡之后世界第三犯罪率低下的国家。夜晚,女性一人走在街头也基本上不用担忧安全问题。在日本,白天不怎么见到警察,但半夜在街上总遇到骑车巡逻的警察。在日本,法律规定民众不能持枪,就算是警察,也绝不轻易掏枪。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犯罪率略高,一年约1500人被杀害,而到了2016年是289人。而美国2015年一年被杀害人数高达15000多人。
现在由于一旦出现杀人等恶性事件,媒体就连篇累牍地报道,让人触目惊心。不过这也有益于大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作为外国人在异乡生活,为了不卷入不必要的纠纷,保护人身安全,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
初到日本,警惕“有一份好工作”的甜言蜜语
一般来说,容易卷入犯罪的是初来乍到日本的留学生、研修生等群体,因此一来日本,就需要尽快了解日本社会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日本各地的警察均制作了提醒留学生注意的法律知识资料,在警察署的网站上可浏览,此外,警察部门也会把海报等资料分发到留学生学习的语言学校,初来日本的留学生应给予重视。
刚来日本的留学生日语能力不高,但有些人又急于打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些人经不住诱惑容易陷入犯罪的陷阱。
近年在网上商店或网上银行频频发生犯罪团伙的诈骗等犯罪案件,有些留学生卷入其中,警方通过分析案件,得出的结论是留学生缺乏法律知识,被诱惑时,认为只是简单的打工,又可以轻易获得收入,导致直接或间接参与犯罪。
比如犯罪团伙利用QQ、BBS论坛、电子邮件、广告传单或熟人介绍,以“有一份好工作”、“只要接收货物后将它转送到其它指定场所”、“只要从账户提取现金”、“短时间内便可获取可观报酬的工作”等甜言蜜语为诱饵对刚来日本不久的留学生进行劝诱。
日本警方制作的谨防落入犯罪陷阱的宣传海报。
据警方透露的犯罪事实是:货物接收的工作实际上是犯罪团伙利用他人的ID在网上购物之后,冒充收件人接收货物,再按照指令将货物转送到其它指定场所。提取现金的工作是使用从犯罪团伙处领取的他人的银行卡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现金。转让银行账户就是将自己名义的银行账户转让给犯罪团伙。
留学生在做这些事情时,往往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卷入了犯罪活动,以为把自己的账户让他人使用一回就能得到报酬是不错的“打工形式”,殊不知在日本使用他人账户、使用他人的现金卡提款是违法行为。用自己名义申请办理的手机及银行存折等借给他人使用以及将在留卡(外国人登录证)借给他人使用都是违法的。
若是遇到这些引诱犯罪的人时,需要立即联络附近的警察署或打110电话。
在日华人小心别卷入这些不法行为
东京一家法律事务所的华人律师告诉笔者:在日华人较多卷入的几类不法行为是:一是涉及签证类的,主要是不法就劳行为(即打工)、涉外假结婚行为及违法资格外活动(即违反日本相关规定的活动)的行为。二是民法内容上,主要是不正当竞争导致的纠纷行为、契约关系导致的纠纷、婚姻关系导致的财产分割、亲权争议等。三是刑法内容上,主要是金钱诈骗行为、暴力事件、伪造公、私文书等行为。
一些人为了得到日本的居留资格,不惜走假结婚的路线,或者为了获得签证草率结婚。给对方钱物而获得“婚姻契约”,这是违法行为。至于为了得到签证而把婚姻当作跳板,很有可能为日后的种种纷争埋下了恶果。外国人与日本人因一方执意要解除婚姻关系而另一方拒绝而导致的伤害案件、经济纠纷案件这些年也不在少数。
现在中日经济交往频繁,加上社交网络发达,如不法换钱等经济犯罪行为也乘虚而入。 如不法分子在社交网站上大肆宣扬进行可以在线兑换日元人民币。然后贪图便宜的人,往往就被骗出去面谈。接着,不法分子会当着受害人面前拿出大笔的日元,让受害人当面点钞。受害人确认好数目之后,把日元交还给不法分子。紧接着,不法分子会要求受害人把兑换的金额以支付宝支付的形式转入不法分子事先设好的支付宝账号。当受害人要求不法分子给等额的日元的时候,不法分子就会当场离开或突然变脸,说支付宝的转账与其完全没关系。律师提醒留学生和从事代购的人以及需要跨境汇款的人要注意不要贪图便宜和便利而被不法分子利用。
在日本人中,至今流传着福建人容易卷入犯罪的说法,笔者作为在日本生活、工作多年的福建人,深感痛心。对福建人的“坏印象”自然有思维定势的影响。福建人吃苦耐劳,敢闯敢拼,但不可否认,有时好奇心、冒险精神过于旺盛就变成了铤而走险,一不小心陷入犯罪的深渊。前些年本人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有老乡想跟日本人假结婚,让笔者写个提交到入国管理局申请签证的资料,对此只能拒绝并晓之以理。
同时在日本生活,外国人还需要注意防范自然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的侵袭。日本是个防灾意识很强的国家,防灾用品丰富,平日不妨储备些以防不备之需。
(作者是旅日媒体人)
(原标题:中国姐妹花殒命日本,在日华人要小心避免陷入哪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