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面临重重压力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其内阁进行了重大改组活动,安倍希望通过此次改组,能够有效提升其支持率,挽救其政治生涯。但无论如何,一个明显的事实已浮出水面:自2012年底安倍上台后形成的自民党内“安倍独大”的格局,至此宣告结束。
近些年来由于国运不济,日本统治阶层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当中,将打破现状的希望集中托付于执政的自民党及其总裁安倍身上,这也成为了安倍政权长期执政的主要基础。受此影响,在过去的近五年中,日本呈现出“自民党一家独大,自民党内安倍独大”的集权趋势。
面对此景,安倍本人也不禁飘飘然起来,在之前几次的内阁改组中,不断将自己的亲信加入到朝堂之上(稻田朋美即为典型)。尤其是安倍本人有着在任期内修宪成功这一所谓“毕生夙愿”,因此执意修改自民党总裁只能连任两届的规定,谋求连任第三届。然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日本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派阀政治”,这也是日式议会制民主和其他西式民主国家最不一样的地方。而“派阀政治”的特点就是论资排辈,轮流坐庄。如果安倍“得偿所愿”成功连任到2021年,对于自民党内其他派阀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一方面安倍“非常态”多连任一届,肯定会影响到党内部的人士安排,甚至某些人的“首相梦”将会就此破灭。另一方面,2020年恰逢东京奥运会,安倍又谋求在2021年前修宪成功,这么多“果实”都被其一人“独吞”,怎能不让其他人眼红切齿?在“安倍独大”的格局下,安倍晋三与自民党内各势力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自今年年初安倍爆出相关丑闻后,媒体总能在事件陷入停滞时“恰好”通过“内鬼”获得确凿的证据,事件相关人员也主动跳出来“认领”与首相的关系;丑闻发酵后,执政党内落井下石之人层出不穷,像石破茂这样的非主流代表姑且不论,阁僚里面岸田文雄、麻生太郎等人都公然开始讨论“后安倍时代”要如何如何,让人不得不怀疑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势力在背后运作。因此,在无外忧的情况下安倍政权陷入困局,完全是其咎由自取。
正是基于此背景,安倍不敢怠慢,对于内阁成员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换,从人员变动的情况来看,此次日本内阁变动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是自民党“一党优位”仍是日本政治的前提。尽管在之前的东京都选举中自民党阵营遭遇了惨败。但是通过这次选举,我们也不难看出,目前自民党在日本国内政治领域的支配地位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扭转局面。最大的在野党——民进党非但没有利用好执政党惨败的优势,反而议席还减少了,这直接导致了作为党内主要领导的莲舫和野田佳彦的辞职。另一方面,由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旗下的东京都民第一会,虽然在此次都议会选举中大放异彩,被认为前景无限。然而,在地方选举中风光无限的政治家一旦上升到了全国层面,能否“魔力依旧”,却要打上大大一个问号。有例为证,数年前由大阪市长桥下彻及其带领的大阪维新会,当时也被人们寄以改变日本政治版图的厚望,如今却已成为边缘角色。
第二是安倍面向全党放低姿态,主动放弃“独大地位”。安倍在此次内阁调整中,除了保留作为“股肱之臣”的官房长官菅义伟和副首相麻生太郎外,其余阁僚的选任遍及全党各派系。在8月4日接受采访时,安倍也表示“向国民深刻致歉”,“今后将主要关注民生问题”,这番话也意味着其可能会暂时“放权”并降低姿态,以免招致更多攻讦。
第三是日本执政党内未来可能出现“多边角力”局面。正如前文所述,在此次的内阁改组中,安倍尽可能迎合了党内各派系的诉求。原外相,党内第二大派系领袖岸田文雄升任自民党“四大要职”的政调会长;河野太郎、野田圣子等对安倍持不同政见者甚至是批判者相继入阁;国家安全领域,安倍也放弃了忠心却无能的防卫相稻田朋美,改任经验丰富的小野寺五典接任。这些安排肯定会对安倍产生前所未有的牵制,令日本政坛暗流涌动。
第四是自民党的整体运作仍“形散神不散”。尽管重组后的安倍政权未来可能将会出现摇摆、扯皮等局面,目前自民党内的出现的争斗更多是权力之争,而非路线问题。当今日本社会整体保守化、右翼化大趋势已成气候,随美遏华,修改宪法,千方百计与中国进行全方位竞争缠斗日渐成为保守阵营共识。虽然有所波折,但以自民党为代表的日本政治主流,仍在坚定地向着“政治大国”、“正常国家”的道路稳步前进。这也意味着即便在安倍新内阁内存有所谓“知华派”人士,中日关系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呈现进一步缓和的局面,但依旧是一种“冷和平状态”,并不会因此而产生根本性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