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参观者内藤玲子接受本报记者(左三)采访
由鲁迅美术学院王希奇教授创作的巨幅油画《一九四六》,9月28日至10月5日在日本东京美术俱乐部展出。
长20米、高3米的大型油画《一九四六》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布局,刻画出1946年葫芦岛日侨俘大遣返的场景。作品借鉴了中国壁画的叙述特点,将中国水墨画元素与油画相结合,全景式展示了百万日侨俘登船返乡的历史瞬间。
《一九四六》在东京展出后,吸引了大量日本艺术家和市民前来参观,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大遣返亲历者。很多参观者观看作品后热泪盈眶,对王希奇的作品赞叹不已。参观者赤羽利子女士在遣返时还只是七个月大的婴儿。她说,小时候母亲告诉她,那段历史的苦痛难以言表,但旅程中很多中国人的关心与帮助,让母亲感到了温暖。“我非常感谢王先生!《一九四六》把这段历史更深刻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这段历史虽然已渐渐走远,但我们都不应该忘记!”
遣返时只有7岁的内藤玲子,站在画作前久久不愿离开。她流着泪说:“这画面里,有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内藤女士把童年的回忆写成书——《滔滔的松花江——一位日本少女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后来翻译成中文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中国发行。内藤女士表示,中日两国人民要增进了解,让友谊不断地发展下去。
原日本文化厅长官青柳正规也是当年遣返者之一。他说,四年前在沈阳看过正在创作中的《一九四六》,今天看到画作在东京展出自己很激动。小时候,他的祖母和母亲经常提到正是因为很多善良的中国人帮助才回到日本。画作把遣返者归乡的焦虑和企盼等复杂情感描绘得十分真实,让模糊的记忆又清晰起来。站在画作前,他百感交集,“我衷心感谢王先生完成了这幅作品,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幅作品。”
日本NHK电视台对油画《一九四六》的展出做了报道。画展期间,中日美等国的专家学者在日本城西大学举行了《一九四六》艺术创作交流会。日本著名历史学者加藤圣文表示,历史学把人带到历史事件的路口,而用艺术表达的历史瞬间能直达人心。通过这幅画作,更能让人们反思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