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10日报道 日媒称,被称作“经济体温”的物价,似乎在全球范围都处于“低温”状态。据国际清算银行调查,今年6月,包括日本在内,全球物价同比上涨率不足1%的国家达到了15个。泰国、以色列和沙特等国的物价甚至还出现负增长。现在全球经济的特征是,景气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就业率回升,但却没有带来工资和物价的上涨。主要原因是网络给经济带来的变化。由此,我们也可以窥见全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些变化。
据日本《产经新闻》10月8日报道,美国从2009年7月开始进入持续景气阶段。然而,截至今年8月,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上涨率却连续半年维持在1%到2%。经济持续复苏的欧元区也一样,消费物价指数从今年5月开始就一直在1.3%到1.5%之间徘徊。这与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相去甚远。日本最近的消费物价指数更是低迷,一直维持在零左右。
舆论认为,物价低迷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价格低迷和新兴国家廉价商品的大量涌入,还有电子商务普及带来的销售成本降低。备受专家关注的是,尽管世界经济在2016年夏天开始复苏,失业率也较低,但全球并未掀起靠提高薪资吸引用工的浪潮,所以消费无法扩大,物价也无从上涨。
报道称,美国每月发表的就业统计显示,美国的薪资同比上涨率一直维持在2%左右,处于缓慢上升状态。日本今年春天的薪资上涨率竟然时隔四年首次跌破2%,降至1.98%。日美欧企业收益中分配给劳动者的劳动分配率都处于较低水平。
瑞穗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师高田创为这种现象指出了如下结构性原因。
第一、新型经济模式的普及。例如优步等将普通私家车变身为出租车的网约车服务,还有其他新型的互联网服务模式,让许多传统职业不再需要雇用专职人员。
第二、在雷曼危机后,企业为应对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未雨绸缪地增加储蓄金。它们认为,与其把资金花在雇用劳动力上,不如花在效率更高的设备上。
报道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发达国家若想提高物价上涨率,仅靠宽松货币政策推动扩大内需还远远不够。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实行小时工的最低工资制度、促进劳动者定期提薪等。
报道认为,在结构性变化不断加剧的过程中,若想实现提升物价这个目标,各国都需要摆脱“依赖央行”的理念。政府和企业一道采取有效措施,才能让经济健康发展。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