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渔业科学研究所生命科学系 韩玉山教授
2017年10月13日中国鳗鲡现代产业论坛暨国家鳗鲡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厦门佰翔软件园酒店圆满闭幕。二十几位专家教授做了精彩报告,其中来自台湾大学渔业科学研究所生命科学系韩玉山教授做了题为《从大海到餐桌: 谈菲律宾鳗的产业链与市场潜力》的报告。报告从世界的鳗鱼市场、世界的鳗鱼料理、异种鳗国际资源与养殖现况、异种鳗养殖潜力这四个方面做了详细分析。韩玉山教授在会议报告中提出两点关于异种鳗产业的发展契机:一是紧盯日本鳗养殖动态,日本鳗苗每年产量波动极大,需耐心等待日本鳗成鳗价格高时,方可同步拉高异种鳗价格。在国内适合发展的异种鳗有花鳗鲡、双色鳗以及美洲鳗。二是开拓内外销市场,积极提高国内鳗鱼消费量,开发日本以外的市场,分散产业风险。会议结束后,我们中国水产养殖网就鳗鲡整体产业情况向韩玉山教授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以下是整个采访过程(以下图片来自韩教授PPT截图):
郑露:韩教授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鳗鲡研究的?
韩玉山:1999年,我在博士生阶段,开始做鳗鲡性成熟方面研究的,到现在有18年了。早期做的是鳗苗人工繁殖,这几年做的比较多的是关于整个东南亚鳗苗资源和生态的研究,以及鳗鲡早期生活史,从鳗苗出生到通过什么机制输送到特定地区的研究。总结来说,就是生物地理分布的研究。整个东南亚鳗鱼种类有十几种,每一种的输送机制都不太一样。全世界大概有十来个产卵场,在海水里产卵,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淡水的河川生长。就算好几种鳗鲡在同一个产卵场产卵,最后生长分布的地方都不一样,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所以这几年我一直在探讨这方面问题。
郑露:主要研究什么种类的鳗鲡呢?
韩玉山:东南亚异种鳗都有研究,东南亚异种鳗指的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鳗鲡,重点研究花鳗鲡、菲律宾双色鳗(太平洋双色鳗)、印度尼西亚双色鳗这三种。
郑露:这三种各自有什么养殖优势?国内目前哪种鳗鱼养殖比较多?
韩玉山:花鳗鲡比较受华人喜爱,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大陆都是很受欢迎的。花鳗鲡在没有大量养殖之前,价格非常高,在大陆还是二级保护动物。因为价格高,吸引很多人去养殖。双色鳗和日本鳗比较接近,也适合烤鳗加工。日本把价格拉高之后,养殖户养殖双色鳗的热情也就提高了,开始大量投入养殖,但是养殖之后发现,和日本鳗比较起来,这些鳗鱼都不太好养。不管是抗病力、生长速度,还是饲料转化率、育成率都远差日本鳗,光就养殖成本来说,是非常高的,唯一的优势是苗种便宜,和日本鳗苗比起来能便宜好几十倍。异种鳗育成率越高,成本就会相对越低,而日本鳗关键则是苗价占据养殖的一半成本。日本鳗鲡平均生长周期大概一年左右,其它鳗种如菲律宾双色鳗、印度尼西亚双色鳗、美洲鳗、欧洲鳗大概一年半左右,花鳗鲡平均要超过两年。
从中国目前养殖现状来看,主要养殖对象是日本鳗鲡、欧洲鳗鲡、美洲鳗鲡这三种。今年来看,这三种养殖量差不多,各占1/3。这三种都是温带鳗,比较耐寒。温带鳗不太怕冷,比较容易过冬,不会因为低温发病,而热带鳗在冬天低温时,容易发病死亡。
郑露:鳗鲡在哪些地区养殖比较多?在各地区养殖模式有什么不同?
韩玉山:在中国大陆、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都有养殖。大陆一般是用土池和精养池养殖,台湾基本都是室外土池养殖。中国在福建、广东养殖比较多,这些地方气候温暖,鳗鲡冬天为了保温消耗的能量较少,成长快,对养殖比较有利。这两种养殖模式整体来看,比例各占一半。土池养殖成本比较低,但是占地多。精养池养殖密度大,亩产大概是土池养殖的二十倍,由于养殖密度大,成长速率相对慢一点,技术门槛要求高。目前中国是整个东亚地区鳗鲡养殖第一大国,产量大概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郑露:高密度养殖会不会导致病害频发?
韩玉山:总体来说,鳗鱼养殖病害没有其它鱼类多,它的抗病力还是很强的。因为国内养殖的鳗鲡一半以上要外销日本,对于药物残留检测过程非常严格。一般来说,要出口的话,就要保证品质,不会乱用禁药。另外就是因为它的抗病率高、成活率高,每年的产量都是可以根据当年的鳗苗量大概估算出来的。
郑露:目前鳗苗这一块存在哪些问题?
韩玉山:整体来说,鳗鲡苗的自然资源一直在下降,日本鳗鲡苗种资源下降最明显。有三个原因:第一,鳗鲡一般栖息地在河川河口,而这些地方受污染严重,鳗鱼栖息地被破坏;鳗鱼还有生长洄游的习性,人类的一些大型水利建设,如:建水坝,阻断了鳗鱼的洄游途径,也严重减少了鳗鱼栖息地的面积。二是人类活动的过度捕捞,不管是苗种还是河里野生鳗鱼,捕捞都非常严重。鳗苗越捕捞越少,越少越去捕捞,造成恶性循环。三是目前中国还有没突破人工育苗这项技术,国内养殖的鳗苗都是野生的。日本、韩国有人工繁殖的成功案列,但是育成率极低,没办法商业化量产。所以全世界对鳗苗资源都非常敏感,每年鳗苗量到底有多少没法提前预知,导致价格波动剧烈,养殖风险高。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几年东南亚各国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产业需求太迫切了,管理力度远远不够。
郑露:目前国内人工育苗面临哪些困难?
韩玉山:一是育成率太低,假如鳗鲡一胎可以产一百万颗卵,但是真正繁育成功的只有几百几十只苗种,绝大部分都死了。从卵变为鳗苗要超过8个月,中间不确定因素太多。二是育苗成本高,首先是饲料成本非常高,需要使用鲨鱼卵做为饲料配方,然后是人工照顾成本也高。三是科研经费不好申请,政府支持力度不大,还是因为成本高、育成率低。即使有这么多困难,还是要加大力度去研究,纯粹靠天然资源是撑不了多久的。
这几十年来鳗苗整体产量已经下降十几二十几倍了。大陆养殖鳗鲡品种相对多一点,总体产量可以平衡。台湾那边养殖主要还是日本鳗鲡,其它品种(花鳗鲡、双色鳗鲡)养殖规模都很小,因为其它品种的养殖成本都比日本鳗鲡高很多,养殖周期长,相对的水电、人工费就很高,育成率也较低,所以说整个产业是在不断萎缩的。二十几年前,台湾一年可以养殖6万多吨鳗鲡,现在大概只能养殖两千多吨。
郑露:目前国内鳗鲡市场整体情况怎么样?
韩玉山:全世界鳗鱼消费最大的国家是日本,日本本国养殖的鳗鲡远远不能满足其国内需求,一半以上要从大陆和台湾进口。日本年消费量为4-5万吨,大陆为3-4万吨,而且有上涨趋势。台湾每年产量2000多吨,大概八成出口到日本,大陆大概6成左右出口。日本不仅从中国进口成品鱼,还会进口鳗苗。单看日本鳗苗,大陆这边产的是最多的,东亚养殖的10尾鳗苗大概有5-6尾是大陆生产的。因此整个鳗鱼市场的价格受日本导向和控制力度非常大。如果市场当年苗种足够的话,他们(日本)就不缺货,会刁难买方市场。
郑露:如何建立一个长久生态的鳗鲡产业体系?
韩玉山:鳗鱼产业想要长久发展,有两点很关键。一是人工繁殖方面,鳗苗得商业化量产,减小野外捕捞压力。二是在没有突破人工育苗难关之前,天然资源的人工管理一定要加强。过度捕捞肯定会使自然资源年年下降。例如日本鳗鲡不是只在一个国家存在,是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像台湾、日本、韩国、大陆都存在,所以这是公共资源需要各国共同来维护。现在管理方面主要受日本导向比较大,实行限制捕捞政策,受到的各国阻力非常强。大家抢苗都来不及,更别说不让捕捞,所以必须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才能有实质管理的可能。
郑露:未来整个鳗鲡产业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韩玉山:日本鳗鲡的养殖肯定会持续下去,异种鳗鲡养殖会加大力度开发。全世界有19种鳗鱼,很多种类都是可以用来养殖的,大陆这边做的就非常好,勇于尝试各种鳗鱼的养殖。若不开发新的养殖鳗种,这个产业必然会慢慢缩减。像欧洲鳗鲡,是华盛顿公约物种,基本上是禁止出口贸易的,日本鳗资源越来越少,美洲鳗管制也挺凶的。在人工繁育没有成功之前可以多加尝试不同品种的养殖,产量就能得到提升,这样整体鳗鲡市场规模就不会大幅度缩减。另外鳗鲡生活环境和人类有高度重叠,受到人类活动影响非常大,因此期待资源自然恢复不太可能,只要自然资源不继续下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局了。
郑露:今天的采访就到这里。谢谢韩教授的精彩分享!
我国养鳗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已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年产值达百亿元的大产业,鳗鱼养殖总量占全世界的2/3,其中烤鳗和活鳗出口已成为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年创汇7-8亿美元。鳗鱼饲料也由早期全面依赖进口到现在全面实现国产化,我国养鳗业在技术、苗种资源和养殖成本方面具有其它国家和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
但是,整个鳗鱼产业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苗种方面,目前全世界养殖的鳗苗都是来源于野生捕捞,这毕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要是能解决鳗苗问题,这个产业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二是市场贸易问题,日本是全世界最大的鳗鲡消费国,中国养殖的鳗鲡大部分还是外销日本,在本国并没有形成一个庞大的消费圈,市场价格受日本控制较严重,国人失去价格主导权。如果国人慢慢形成自己的饮食文化,分担部分消费,整个市场可能会更加有序的运行。三是整个贸易环境恶化,掣肘产业发展。目前,全球多种鳗鱼处于濒临灭绝状态。生存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的滥捕滥捞,造成很多鳗种资源急剧下降。这个问题也是目前很多水产物种存在的,只有保护好这些物种的生存环境以及减少捕捞才能缓解目前境况。
鳗鲡在水产业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品种,除了自身较高的营养价值外,其抗病力强、成活率高,非常适合养殖。但是有种种原因,导致其生产成本高,市场风险大,很多小型养殖户在养殖进程中不断被淘汰。因此,这个产业需要不断升级,不断整治,更需要水产各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将其做大、做强!
【作者:中国水产养殖网 郑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