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日本制造”
曾几何时,人们为拥有一件“日本制造”感到骄傲,日本制造仿佛是“精益求精”的代表,“完美工艺”的化身。然而,一系列知名企业相继曝出造假丑闻,令过去以“高品质”为卖点的日本制造业遭受拷问。
日本政府日前表示,希望神户制钢篡改数据的丑闻快速解决,并且对日本制造商的声誉感到担心﹐因为这一事件将使这些企业难以证明将工厂留在日本国内的合理性。
神户制钢社长川崎博在10月12日的记者会上表示,“神户制钢的信誉已降为零。” 日本经济产业省制造产业局局长多田明弘12日称﹐一些人已经表示﹐神户制钢的数据篡改丑闻,可能影响对日本制造业的整体信任度﹐日本经济产业省非常担心这一点。
随着神户制钢数据造假事件的深入调查,近日,四家日本汽车制造商集体发布对外声明,称神户制钢供应的铝部件没有安全问题,希望借此消除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担忧,不要给日本汽车业再增加不必要的新麻烦。
英国《金融时报》罗列了近两年一连串令“日本制造”黯然失色的造假丑闻,其中很多都与日本汽车业制造业相关:
上个月,日本国土交通省调查发现,日产汽车使用无资质员工负责整车检查,日产不得不宣布停止销售6万辆新车。今年6月,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制造商日本高田公司申请破产,该公司因为气囊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大众、通用汽车等多家公司被迫召回数百万台汽车。去年4月,三菱汽车倒在“燃效门”之上,该公司承认,对旗下多款汽车的油耗数据弄虚作假,而这一造假行为持续了25年……
新加坡《海峡时报》称,“尽管暂时没有安全问题,但这一事件已严重波及日本制造业的名声。”美国《纽约时报》也评价道,神户制钢数据造假,破坏的是整个日本制造业的声誉。
《日本经济新闻》在题为《“日本制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评论中,反思走向世界的日本生产经验和模式存在极限。该报的另一篇文章则表示,社会对企业丑闻的态度越来越严苛,一个丑闻不但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存亡,还会让不知道产品有问题而采用的客户企业失去信誉。日本制造业一向引以为豪的企业自律、自净、自我纠偏能力正在受到严峻考验。
个案不能得出日本制造业能力下降的结论,但一系列个案尖锐地反映出日本企业和日本社会很多共性的问题。包括企业的职业道德在内,日本社会这些年在走下坡路,由于原来水准较高,走下坡路的现象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警觉。
在一系列丑闻中,涉事日本企业纷纷给出了“内部管理、高管品行、业绩压力”等原因。众多日本制造业中的领军企业曝出篡改、造假、隐瞒、谎报等丑闻,无疑暴露出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危机。
德国咨询巨头罗兰贝格的一项统计显示,日本企业的单位时间生产效率已降至欧美的2/3左右。罗兰贝格日本法人社长长岛聪指出,“受各自为政和组织封闭化的影响,工作产生重复的情况很多,结果导致了很多浪费”。在他看来,日本制造企业过去追求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逐渐让位于资本收益率。“今后,日本企业如何转型、日本经济如何升级,已成为决定日本是复兴还是沉没的重要因素。”长岛聪还说,日本制造业的“堕落”是全球化大潮下日本经济环境巨变的冰山一角。
日本立正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苑志佳认为,制造业问题频出的根源,在于日本制造业内部的金字塔型分工。他认为,制成品企业在塔尖,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在塔底。长期以来,最终制成品企业习惯于以牺牲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利益来追求自身的产品换代,要求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在技术和成本上跟进。而进入本世纪后,虽然工业制成品技术革新日新月异,但供应商们却越来越跟不上龙头企业的节奏。开发新材料等需要巨大投入,而这些企业已不堪重负。
日本舆论认为,从被吹捧为“日本第一”到持续20多年的经济低迷,严峻的现实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国民的士气。企业内部普遍出现员工士气低落、职业道德下降的现象。员工的责任感和“热爱公司”的精神,已经大不如前。无论是产品质量的数据造假,还是反映企业盈亏的财务数据造假,共同点都是为了制造一个成功的假象。日本企业以前与美、德等发达国家比质量,现在又面临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国产品的质量不断上升,使日本领先的空间越来越小,这种环境下产生的焦虑感,令日本企业更加希望加强和维持自身的成功形象。当实际做不到的时候,就走上了造假之路。
此外,全球制造业都处于升级转型之中。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日本业务负责人梅泽高明说,日本制造业的问题在于没有推动业务战略和盈利模式的升级,而只是仅仅改变了达到目标的管理模式。总之,在经历制造业空心化后,日本仍在寻找制造业的生存之路。
上一页 [1] [2] [3] [4]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