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Made in Japan”这一标签在人们心里都是质量担当的代名词。然而最近,日本第三大钢铁制造企业神户制钢被曝出大量篡改产品数据的造假丑闻,一时间成为了众矢之的。 该丑闻的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广令世人震惊,众多日本汽车企业以及H2A火箭、三菱支线客机、部分新干线列车,甚至日本制造的英国高铁列车无一不中招,其他包括通用、福特、波音、劳斯莱斯等公司在内的诸多跨国巨头也纷纷受挫。从事态发展来看,大有将长期高高在上的“日本制造”拉下神坛之势。 其实,这并不是日本制造业巨头的第一起重大丑闻,之前便有三菱汽车油耗造假与高田气囊质量造假的先例。近年来,日本制造巨头事故频发绝非偶然,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又有哪些启示?本文将一一进行剖析。 日本制造崛起有两大杀手锏 追本溯源,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日本制造业的崛起之路与致胜法宝。 二战结束后,日本国民经济遭受重创,工业萎缩,举步维艰。为了走出困境,日本将制造业作为重振国民经济的切入点,并以模仿美国的先进产品为起点,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低水平的粗制滥造之后,凭借国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足以示范全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之路。 在此期间,日本的制造业也彻底改头换面,今非昔比。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一直凭借其优越的产品性能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享誉全球。 也正因为如此,日本制造的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狂热追捧,在他们眼里,日本制造的产品堪称“免检产品”,在购物时自然也会被列为首选。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中,生动地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足以反映日本制造在别国的神圣地位: “……有日本免税店的营业员用难以掩饰的喜悦神情和拗口的中文说,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卖断货……” 日本制造之所以如此备受肯定,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技术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日本制造业早期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模仿创新过程,他们不仅从书本上吸取知识,还买来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拆解,对每个部件进行彻底的研究,进而吸收其设计思想。这一举动当时被命名为“逆向工程”,而正是“逆向工程”的实施让日本人逐渐意识到,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并不断加以创新,才能维持长久的繁荣。于是,日本从政府到企业,都不遗余力地在科技上进行投入。数据显示,日本的R&D投入常年仅次于美国,大幅领先于排在后面的国家;而日本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与科技工作者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均常年位列全球首位。同时,日本人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吸收美国产品创意的基础上,尽可能去提高模仿品的质量和功能,即加入自己的创新元素。 第二,“工匠精神”同样功不可没。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这一特质在日本制造企业的员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向来是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此基础上,他们会对产品工艺进行永无休止的改进再改进,以保证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此外,日本工人普遍对工作是极其敬业的,他们将自己的公司当成第二个家,长期以百分百的热情为之服务,尽全力去取得好的成果。 如此看来,在这两大制胜法宝的作用下,日本制造的空前发展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产品被誉为“良心产品”、“诚信产品”的代名词也在情理之中。 日本制造遭遇掣肘的关键因素 然而,就是这样高高在上、光鲜无比的日本制造,近年来却质量问题不断,违规、造假、瞒报、谎报等丑闻更是频频出现,引发市场质疑,个别巨头甚至走投无路,变卖身家。除了前述的神钢、三菱、高田之外,东芝、日产、松下、夏普、奥林巴斯等享誉全球的日本品牌也都赫然在列。 而今,唱衰日本制造的言论不绝于耳,日本制造似乎已经褪去了往日的荣光。我们在为盛极而衰的日本制造唏嘘感慨之时,不禁要问一句:曾经光鲜无比的日本制造究竟怎么了? 问题的关键,也许恰恰就出在前述日本制造崛起的两大杀手锏上,是不断的技术创新与持续的“工匠精神”诱使他们在不经意间落入“创新陷阱”而难以摆脱,从而引来一系列的麻烦。 要搞清楚“创新陷阱”为何物,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技术间断”。 所谓“技术间断”,并不意味着技术的中止或中断,它是指这样一种现象: 当一种技术接近或者还远离其技术极限时,市场上出现另一种或另几种相互争胜的更有潜力的新技术,此时极有可能引发一场技术性能较大的飞跃与革新。 就本质而言,技术间断不仅是技术范式的转变,更是“创造性破坏”的典型表现,即:一方面,新技术完全或部分取代旧技术,创造出新的产品、市场或产业,从而促进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旧技术的衰退,使得现存企业的设备、技术知识、技能等大部分变得过时,从而破坏原有企业竞争优势,破坏市场的原有结构。 “创新陷阱”正是产生于技术间断之中(参见下图)。具体来说,对于一家企业,从原有技术轨道跨向新技术轨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当中“创新陷阱”的存在,会使得企业难以成功跨越技术间断。 “创新陷阱”的特点在于,一旦不慎落入其中,企业越是利用自己原有的技术专长,越是持续技术创新,在原有技术轨道上就走得越远;也正因为如此,企业也便越会延滞进入新的技术轨道,进而也越来越遭受旧技术极限的扼制。此时,一旦新的技术轨道成为市场主导时,企业就不得不面对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日本制造是如何落入“创新陷阱”的? 技术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原本是日本制造引以为傲的制胜法宝,却又何以将这么多日本制造业巨头推入“创新陷阱”了呢? 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来说,其核心与宗旨在于实现市场上潜在的盈利机会,因此才会有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建立新组织、推出新产品等一系列行动的产生,这也是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最根本区别所在。如此一来,能否通过市场检验便直接关系到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与否。 而诸如神钢、三菱、高田等日本制造业巨头,由于自身地位在国内乃至全球都极其显赫,因此他们更容易走上“延续性创新”的道路,长期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制造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或者是对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款式、品种进行完善。而这就让他们在旧的技术轨道上渐行渐远,殊不知自己跨越新旧技术之间鸿沟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而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种种新技术与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当日本制造巨头固守的技术轨道不再是行业主导时,他们也便无法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便不经意间落入“创新陷阱”而难以自拔。 对此,美国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犀利地指出: 曾经成绩傲人公司只会寻求产品的“精益求精”,但发展来的新技术不过是“延续性技术”,真正能带来新变革的“破坏性技术”却被忽视,这些老牌公司将发展机会拱手让人。 与此同时,日本制造的“工匠精神”虽然让人钦佩万分,但将“工匠精神”做到极致却不见得是好事。这与日本过于僵化、创新乏力的就业制度不无关系。 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奉行的是“终身雇佣制”。曾有媒体指出,在日本“有些人可以20年呆在同一个岗位,每日只干同一件事而不会多问”。 历史上,终身雇佣制的确对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在培养员工对公司忠诚度、归属感的同时,对员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与培养,并获得可靠的回报;员工也可以全身心为公司做贡献,而无需为失业担心。 但是,终身雇佣制也带来了日本企业工作岗位的老龄化;相比之下,思维更加活跃、更具创新意识的年轻职员往往难以被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 此外,在工作中,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已经远远无法适应当今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与日渐优化的工艺能力相比,日本制造企业需要的可能是更加活跃的思维方式与更具颠覆性的创新能力。 日本制造光环褪色带来哪些启示? 当然,现在就断定日本制造走下神坛为时尚早。 在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日本以40家企业数量高居榜首,力压美国的35家。 此外,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发布的各国工业竞争力报告来看,新世纪以来,日本在全球制造业领域始终位于前列。在全球产业链上游的材料、零部件、装备制造等核心技术、高附加价值产品制造方面,日本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更何况还有许多虽然名气不大但地位却不可小觑的“隐形冠军”企业作为支撑。 因此,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日本制造业仍然拥有其他诸多国家无可比拟的竞争力。 但是,日本制造巨头丑闻频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值得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与警惕。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有时过于盲目追求创新,出现过于求高求快但结果不尽人意的窘境,光伏产业就是一个例证;而有时又过于盲目迷信“工匠精神”,不断在产品制造上精雕细琢,殊不知倘若其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甚至是背道而驰,那么产品工艺无论多么巧夺天工,也只能是无用功而已。 因此,将技术创新、“工匠精神”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避开“创新陷阱”,才是中国制造的取胜之道。 一方面,要将颠覆性创新和延续性创新相结合,既能够像美国一样在新兴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又可以像德国与日本一样牢牢掌握部分中间技术;另一方面,企业不能因为一味地追求高端技术发展与“工匠精神”的发扬而忽视了市场实际情况,否则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极有可能会面临有价无市的窘境。 |
日本制造走上“作死”之路 给中国制造业哪些警示?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日本跨境电商平台都有哪些?
大爆冷!国乒名将决赛2:3输球,日本小将连胜四位国乒选手夺冠
这位女孩会不会成为日本未来女皇
岸田文雄当选日本第101任首相
第二届岸田内阁启动,新任日外相是岸田培养的接班人?
中方对岸田文雄连任日本首相表示祝贺
日本通信巨头提交故障报告:近1300万用户受影响
日本新任首相:应对新冠疫情等是政府当前要务
日本冲绳附近海域发生6.6级地震
岸田政权“真正起航” 日本政局暗流涌动
日本发生禽流感疫情 将扑杀逾14万只鸡
日本速滑队发生群聚感染 恐将影响对参赛队员的选拔
日本12月启动第三剂新冠疫苗接种 明年3月起开设职场接种点
日本11月9日新增确诊病例204例 重症病例时隔1年3个月低于100例
日航和全日空将从2023年开始在日本国内30个机场共用值机系统
日本政府新设3个数字化主题会议以推动多领域改革
东京吉祥寺附近商业街发生路面塌陷 垃圾收集车被卡住
日本11月1日新增确诊病例86例 降至去年6月以来最低值
三连杀!羽毛球三大团体赛吊打日本 国羽还是牛
日本2020年度“不登校”人数、自杀事件数创历史新高
远程办公不利工作?日本推进工作方式改革在困境中求突破
日本9月信用卡消费指数连续10个月下降 三大百货商场近半年均亏损
塔摩利主持音乐节目34周年 再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东京都医疗体制仍维持“3级”警戒级别 呼吁警惕疫情反弹
日本东京车站发生持刀伤人事件 致2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