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母亲发起“死刑请愿”:
日本裁决死刑考量多执行程序繁琐耗时长
案发后,江母为了替不幸离世的女儿严惩凶手而四处奔走,在网络上发布了《请求判决陈世峰死刑的签名活动》,希望通过社会舆论影响凶手最后得到的裁决。
不过,这样的民意请愿书会被日本法庭采纳吗?
日本作为现存死刑制度的发达国家之一,在量刑方面又有什么样的考虑呢?
江母在日本街头发起签名请愿活动
死刑裁定标准及量刑因素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周振杰介绍,日本现行刑事立法规定的21项死刑罪名分为两类:
一类是刑法典规定的死刑罪名,包括故意杀人罪、强盗杀人罪、强盗致死罪等14个罪名。
另一类是特别法规定的死刑罪名,包括爆炸物使用罪、决斗杀人等7个罪名。
但从司法实践情况中可以了解到,被判决死刑者所犯的罪主要是杀人罪和强盗致死罪,但如果被害人只有1人,一般情况下该案犯是不会被判处死刑的。
1983年,日本最高法院公布过一个对于死刑量刑考虑的标准,名为“永山基准”,具体是以下9条:
1. 犯罪性质
2. 犯罪动机
3. 犯罪形态,尤其是杀人方法的执拗性和残虐性
4. 结果重大性,尤其是被害者数目
5. 被害者家族感情
6. 社会影响
7. 犯人年龄
8. 有无前科
9. 犯罪后表现
《壹读》报道,在实际判决中,量刑的时候罪犯的年龄、性质、动机,有无前科,被害人数,造成的社会影响等都会对量刑造成影响。
而被害死亡的人数是衡量判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准。杀三人以上有较高的可能被判死刑;
杀害两人,死刑、无期或者有期徒刑都有可能;如果只杀了一人的话,很可能被判有期徒刑。
一位“日本通”律师认为陈世峰被判死刑的可能性极小,更坏的结果是陈世峰可能最多只会被判15年。
死刑从宣判到执行程序多耗时长
由于日本在刑事立法中对死刑采取了严格的限制精神,直接导致了法官在刑种选择时非常谨慎。
同时,死刑在判决后有漫长的上诉程序要完成,罪犯用尽所有上诉机会后,还得由法务大臣签署执行令方可执行。
某位从事日本文化研究的学者向记者透露,由于日本的《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再审制度”给予罪犯过多的申诉权,导致只要罪犯不希望被执行死刑,就可以不停的以各种理由提出申诉或者赦免的请求,以达到拖延死刑执行时间的目的。
许多被判决死刑却没有被执行死刑的死刑犯最终老死于狱中,这种情况让日本的死刑更像是绝对无期徒刑。
同时,多数法务大臣在任期间,由于自身的政治主张或宗教等其他的原因,不愿意充当“刽子手”的角色,普遍拒签执行令,从而导致日本国实际执行死刑的案例非常之少。
1991-2015日本一审判处死刑的人数
执行程序多耗时间长,一个死刑罪犯从宣判到执行,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有学者表示,1995年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案造成27人死亡,五千多人受伤。
事隔10年,经历了两百多次庭审后,毒气案主犯被判处死刑。
但是,这十年期间消耗的司法资源是无法计算的,对于这种罪大恶极的罪犯,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仅仅为了体现对死刑的慎用精神,与刑事法律追求的正义在本质上是冲突的。
江母请愿对判决结果影响有限
江歌案将于12月11日在日本开庭,除了在线上发起了请愿书,江母还远赴日本,一边等待开庭,一边在街头举行请求判处凶手死刑签名活动。
在“永山基准”中,“社会影响”作为量刑考量因素赫然在列。
自1950年以来,日本仅有13例造成一人死亡的罪犯被判处死刑的案例。
而有33万人参与请愿判杀人犯死刑的是2007年的名古屋暗黑网站杀人事件,这也是江歌妈妈发动请愿的参考来源。
江母在日本街头发起签名请愿活动
有媒体指出,舆论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法官采不采纳公共舆论的意见,其实非常有限。
因为日本相关法律规定,裁判员和法官只能根据法庭调查的证据进行量刑判断。
同时也有司法领域学者介绍,民意判断在刑事司法中的影响不大。2009年5月日本开始实施裁判员制度,改变了之前的精密司法模式,将普通民众的意识与判断引入到刑事司法之中。
由于死刑案件属于裁判员审判的范围,所以社会舆论与学界都担心在民意介人死刑裁量之后,会导致死刑的扩大适用。
根据日本最高法院的统计,2009年至2016年,在8969名被认定有罪的被告人中,有27人被判处死刑,平均每年不到4人,其中因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的有11人,因强盗致死伤罪被判处死刑的有16人。
跟2009年之前的数据相比,无论是在罪名范围上还是在适用数量上,普通民众介入死刑案件并没有导致死刑适用的扩大化,反而是有所下降。
上一页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