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是日本制造业的黄金时代,但近几年日本制造在很多行业出现了不少问题,让人感觉日本制造的光环开始变暗了。在生活中会发现,中韩的车企开始占据日系车的市场,吉利、长城、广汽等国内自有品牌开始冒起;家电行业除了少数高端的日系品牌外,基本是国内自有品牌的天下。东芝、索尼、松下、夏普等以前的明星企业现在不是亏损就是变卖,在近年风头大热的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中,日本企业都不在第一梯队。
除了受到客观的经济环境影响,造成这种情况和日本的文化有很大关系。日本的主流思想是 “忠”,比如日本人会将自己的人生托付给某个特定的企业,年轻人一旦进到一家大公司,就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公司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企业不会轻易辞退员工,员工跳槽的现象也少见,日本人要忠于天皇、忠于国家、忠于企业。
制造业正好需要这种“忠”的文化来确保稳定、高效、低风险地产出产品,需要“忠”的企业和“忠”的员工一心一意的往一个方向研究。这种“忠”文化在过去很好用,在只是简单的跟随欧美的科技的几十年里,日本企业把欧美的创新产品复制并做到了最好,电子产品比欧美的更便宜更耐用更轻,汽车比欧美的更省油更便宜更耐用,成就了日本的经济奇迹。在互联网经济主导的今天,因为这种文化,我们还能够看到日本精细制造业领先于世界的实例,如汽车、机器人(300024,诊股)、照相机、音响、液晶面板等。
可是,一旦原有的科技路线被颠覆,优势就成为了最大的短板。电动车的出现颠覆了汽油车,电子商务颠覆了传统商业。一些日本企业发现,自己花了几十年苦练的技术突然变得没有可用的地方。那为什么不能及时转型?这和日本的“忠”文化有很大关系。在日本,年轻人和后辈不敢顶撞老师和上司,在颠覆性的产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可能会因前辈和上司的守旧思维而错过了绝佳转型的机会。相比,美国的老师和长辈很鼓励小孩对他们的观点提出质疑,形成了非常好的互联网文化和创新环境。
日本的“忠”文化,与现代互联网思维相矛盾,造成日本的企业文化里,缺少颠覆传统的思维,缺少不断快速改变的思维。日本的实力还很硬,在新兴产业里日本的机器人还是占据世界第一的份额,以后会怎样,还要看日本企业文化能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