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华侨华人总会成立仪式。(日本《东方新报》微信公众号/照片由福岛华侨华人总会提供)
中国侨网3月12日电 据日本《东方新报》微信公众号报道,七年前的2011年3月11日,一场巨大地震,以及伴随而来的一波波海啸,特别是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夺取了很多人的生命,妻离子散,也让许多家庭远离灾区,移居异乡……
这一场东日本大地震,也让居住在福岛等灾区的华侨华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七年过去了,在福岛生活、工作、学习的华人同胞近况如何,在赈灾及恢复家园过程中,他们遇到哪些问题,取得哪些进展,对未来抱着怎么样的希望与憧憬,在迎来东日本大地震7周年前夕,《东方新报》记者采访了福岛华侨华人总会会长窦元珠。
福岛华人:七年来的变化
窦元珠告诉记者,对于生活在福岛县的华侨华人究竟有多少,目前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大约估计是在4000人左右,他们主要居住在福岛市,以及会津、磐城、郡山市等地。其人员构成以中国新娘和留学生、归国残留孤儿为多,也有在福岛定居及工作的大学教授和公司职员等。
3.11大地震及核事故对福岛华人的生活冲击是比较大的,和物质环境相比,精神冲击的影响似乎更大。窦元珠坦率地说:核事故后,许多华人选择了离开福岛,而新来福岛的华人人数也在减少。地震和核事故7年后,生活一切归于平静,但核电站20公里之内的地区,很难再回去,所以不少人移居到外县,尽管生活内容方面的变化不大,但福岛社会整体处于一种较为沉闷的状态。但是感到一丝欣慰的是:地震及核事故之后,华人之间的联系增加,大家的信息互通意识在增强,各种与文化交流有关的群体与小组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互相沟通,缓解不安与孤独
在3.11之后,在福岛县内的华人们成立了自己的组织——福岛华侨华人总会,总会成立之后,在华人社会中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协调福岛受灾华人接受中国国内的捐助;接待日中两国的华语媒体对福岛灾区的考察,以及对受灾地区华人家庭的访问等。
灾后,华人最大的难题,是在精神、语言,以及家人遇难后与日本人亲属和保险机构的沟通及协调方面。7年来,总会每年都会举办1-2场传统节日的庆祝联欢会,“努力让华人在福岛有‘家’的感觉”,窦元珠说。
这一系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灾后华人在福岛生活时的不安和孤独感。窦元珠告诉记者:福岛华人的微信交流群,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解决了一些还没有完全适应者的困难,由总会运营的交流群中,会员之间会时常解答问题、交流信息……由于日本社会已经形成很成熟的机制,在物质生活方面,华人们遇到的问题并不多,主要问题是在精神层面和与社会沟通上。他说:“总会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尽管是细微平凡但却有效,缓解了很多福岛华人的精神问题。”
福岛华人联欢交流。(日本《东方新报》微信公众号/照片由福岛华侨华人总会提供)
祖(籍)国的惦记,使领馆的关怀
在采访中,窦元珠也深有感触地回顾了3.11大地震发生以来,中国政府部门、普通民众,以及中国驻日使领馆,在帮助福岛灾区华人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与工作。
3.11大地震和核电站事故后,中国驻日大使馆,尤其是驻新潟总领事馆立即投入救助工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深入灾区寻找和访问灾民,协调和调配从福岛到新潟撤离的大巴,以及从日本回中国的撤侨飞机等。在福岛受灾华人在新潟总领事馆的组织下撤离到新潟市后,总领事馆在住、食、行三方面,给予华人灾民以全方位的支援和救助,最终让他们安全撤离返回祖(籍)国。
窦元珠向记者介绍说,在3.11之后的7年里,新潟总领事馆一直惦记福岛华人,每年都会为总会提供到中国国内学习考察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福岛华人增加了对祖(籍)国的归属感,增加了与其它地区、其它国家华人组织间的交流联系,培养了“全球华人是一家”的情感。同时,在总会举办的春节及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联欢会时,驻新潟总领事或副总领事,都会亲临现场和大家见面联欢,“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华人的信心和自豪感,也有效地提高了日本地方政府对华人组织的认可度,可以说,有了总领事馆的长期与大力支持,华人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华人与日本主流社会的活动,才得以有效地展开。”
团结互助,交流联谊,务实奉献
在谈到总会今后在帮助灾区华人社会的振兴与发展方面,有何计划与安排时,窦元珠说:“总会成立以来,以‘团结互助、交流联谊、务实奉献’为宗旨,虽然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和收入来源,我们也许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促进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华人与日本社会的相互交流,以及大使馆、总领事馆与当地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华人媒体与华人及地方政府沟通——这几个方面,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最后,窦元珠说:“我们将一如既往,在解决灾区华人的精神问题和对社会的适应力方面多做工作,继续在传统节庆日举办联欢和交流活动,举行各种咨询,为灾区华人排忧解难,在华人与日本人亲属和日本机构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 (朱耀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