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姜惠敏】《日本经济新闻》3月21日刊文称,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正接二连三地收购日美欧的企业和业务。中国的大型零部件企业通过与日美欧企业合作积累了技术,从面相国内出货转向开拓海外市场,并推进收购战略,与日本企业的关系也渐渐转为了竞争。
报道称,中国的诸多汽车零部件厂商通过与外资合作获得人才和技术,扩大国内业务。无数中小厂商的规模扩大。有统计显示,汽车零部件的年销售额达50万亿日元。
由于已经确保了一定的技术和销售渠道,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转为独立在国内外市场寻求增长。生产汽车内饰等零部件的江苏吉兴集团在日本国内设立了基地。日本的零部件厂商对此担忧地表示,“(吉兴)拥有很强的开发能力,竞争力不断增强”。
此外,独立系零部件企业的并购动作也很活跃。中国均胜电子2016年收购了生产汽车安全零部件的美国百利得(Key Safety Systems,KSS)公司。预计将通过KSS在2018年内获得加拿大的业务。而主要生产柴油发动机的潍柴动力2017年3月宣布,该公司获得了天然气发动机生产企业美国Power Solutions International Inc.公司51%的股份。生产马达等零部件的郑州煤矿机械(ZMJ)则从德国博世收购了生产起动电机的子公司。
报道称,对日本的各零部件企业来说,中国企业做大做强,意味着中国的零部件企业不仅在世界市场上成为日本的竞争对手,还可能抢走中国当地的生意。据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协会透露,日本零部件企业2016年度在中国的销售额为3.6万亿日元,占全球总销售额的2成多。不过,进军中国的日本零部件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为132亿日元,与中国当地企业相比,在规模方面并不具备优势。
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高级咨询顾问张翼指出,合资之初的双赢关系将会变得薄弱,有必要对合资方案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日本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否获得市场的增长,目前正处于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