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肆客足球独家连载《体育二十年历险记》,欧迅体育创始人朱晓东描绘从日本J联盟、创建A3联赛、协助举办女足世界杯的激荡二十年。
上一期内容提要:为了让中国市场买日本J联赛的版权, 我又要开始运作中国球员来日本踢球。
详情请戳专题——《体育20年历险记》
21
我在J联盟本来的工作内容,是销售联赛的转播权。但为了保障买版权的客户可以收到高质量的转播信号,还要负责一部分比赛转播信号的制作,而又因为希望扩大中国市场对于J联赛版权的需求,又多了一个找中国球员去日本踢球的工作。
记得在我那著名的号称“东洋斯坦福”的一桥大学主修“经营战略”这门课的时候,刚从哈佛做完讲师回来的,年轻日本籍教授竹内弘高用满腔的日式英语问道,“诸君,什么是’控佩踢踢部-爱急’?”
看没人接茬,他在黑板上飞快的写了两个英文单词:“Competitive Edge”。
然后说道,”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经营战略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即什么是企业的’竞争优势’”。
“我之前的哈佛同事,迈克尔-波特兄,写了这本书。”竹内教授手上突然多了本书,“作为这本《竞争优势》的日文版的全权译者,我也会将此书作为我的课堂上的主要教材。”
“比如说一个村子里,太郎做面包一天可以有200美元产值,但他织布就只能产生100美元的价值;而花子正好相反,织布能产出200美元而做面包只能有100美元收入的话,他们各自应该怎么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
教授假装这是一个数学题,问完看了一下我们的反应后自问自答的说,“经济效率最高的方式当然是,太郎以后只做面包,而花子以后专心织布。这既是市场原理中最基本的行业分工现象,也是企业在制定战略时需要考虑的最根本的问题,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就是只专心做自己做的最好最有优势的领域。”
但体育产业的上下游分工,在那个时期的日本足球界,或现在中国体育界的大部分版图中,似乎还远远没有真正形成。
比如卖赛事赞助的,除了说服各类品牌赞助各种赛事外,还经常不得不担心赛事的组织水平和质量;运营赛事IP的,除了要把赛事做好,还要关心如何寻找媒体播出平台以保障赛事的影响力;而我本来这个卖版权的,都要开始倒腾球员了。
在村里的供应链还未形成的时候,让“太郎”衣不覆体的狂做面包,“花子”饿其体肤的埋头织布,好像也不是很得体。
J联盟的这一基本格局,在我离开多年之后也没有改变。
只是这几年,特别是在中日关系出现僵局,日本政界的关注和日企的投资纷纷转向东南亚后,J联盟制定的“亚洲战略”,其实主要是针对东南亚市场。
现在的J联盟“国际部”的工作人员很骄傲的告诉我:“越南的梅西,泰国的C罗以及印尼的内马尔都在J联赛踢球,我们正在寻找印度的中田英寿。”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给印度人设定的是日本的退役球星,意思我也算是听懂了。
十几年后,坐在我对面的某著名投资机构合伙人,在指间飞快的旋转着蓝色的Lamy墨水笔,颇带疑惑的问我,“所以你们欧迅体育既做体育IP的赞助销售,又做体育赛事的执行,还有体育转播权的业务。你们到底想做什么呢?你们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
不得不说,至今仍是全球经营战略理论头一把交椅的,一代天骄迈克尔-波特大叔影响了几代人。只是不知道他来视察体育产业后会怎么说。
22
寻找中国球员去日本踢球的事情,进展的不是很顺利。
首先,这本来就只是联盟的想法:通过招募中国球员推广J联赛,以期之后在中国市场达到长期的商业利益。
而俱乐部生活的世界很残酷也更现实,成绩是左右商业收入的重要基础,成绩也是球迷人心向背的核心指数。
取胜,并且拥有不断取胜的能力,才是俱乐部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联盟还可以搞一些长期规划,而俱乐部的思考回路基本上是以周为单位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活在当下”的俱乐部来说,除非有好球员,“好到我们觉得一定想要”,而如果只是为了商业拓展而随意引进球员,最后影响了成绩,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话说前两年,中国资本大量收购欧洲的足球俱乐部时,很多资本高手一针见血的指出,只要把中国元素融入欧洲俱乐部,再整几个中国球员去,转眼间俱乐部就能获得全中国的足球粉丝,市值就会翻几番。
真这么做了的俱乐部,好像都降级了。
有几个日本俱乐部和我建立了联系,问一些中国甲A联赛的基本情况,有时候还会让我帮助安排球票去国内看一些比赛和考察一些球员。
回来后的反馈是,有几个不错的球员,但中国的足球文化好像不太一样,担心中国球员到了日本后“水土不服”。
或许是觉得试错成本较高,很多俱乐部都保持观望状态,“真有好球员,我们一定会要的。继续观察吧。”
那什么才是“好球员”呢?所谓的“足球文化”又为何物呢?
很多人都承认,中国一直以来不缺技术能力优秀的,战术理解力超群的,有些甚至还很刻苦的球员。我们到底缺失了什么?
有社会学家说,足球更像是一种被当代社会接受了的,进化版的大规模文化祭祀行为。
当人类社会决定用和平手段比较个别群体间的优越性时,中国选择的方式是“奥数”,而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站在了足球一边。
我的一位老友,利物浦大学足球MBA课程的开创者,Rogan Taylor教授的观点是,工作的繁忙和生活的压力,使得多数现代人无暇相信上帝也无心期待奇迹发生,但从足球场上似乎可以获得这样的非凡体验。
“球迷们会不断的祈祷,会相信奇迹的发生,甚至有些会为了维护自己信仰的球队而不惜付诸暴力行为。”
听说Rogan今年要和清华大学一起开设足球的总裁培训班。不久的将来能在中国听到他充满激情的讲演,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好球员”,大概应该是这一“祭祀活动”中的祭司,是不断导演着奇迹发生,引导观众进入如痴如醉般状态的精灵。而“足球文化”也许是,允许这些“祭司们”顺利进入状态的环境适应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球员转会,也可以是一门艺术。
正当联盟的引进中国球员计划进展不顺的时候,J2联赛的山形队突然找到了佐佐木,希望派我和他们的助理教练一起去昆明,和香港。
(未完待续)
体育二十年历险记相关阅读:
第一期:《20年前,我成为了日本J联盟首位中国员工》
第二期:《赚钱不是目的!在日本,足球是为了提升国民幸福感》
第三期:《中国占J联盟版权一半?我首次谈判就把人得罪了》
第四期:《中国将率先夺得世界杯!日本足协主席竟然这样说》
第五期:《中国足协让我请川渊三郎指导甲A,他会答应吗?》
第六期:《企业威胁退出?日本足协坚决让球队去掉赞助商名称》
第七期:《限制俱乐部烧钱,日本足协也会一拍脑袋搞工资帽吗》
第八期:《为保证年轻球员出场,J联赛走的路正好与中超相反》
第九期:《为了卖版权,我还要帮忙运作中国球员来日本踢球》
阅读原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及采编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