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日本地区近来多灾多难,大阪地震后又遇暴雨,导致洪水泛滥、泥石流横行,截至7月18日,已造成223人死亡,是1982年长崎水灾(死亡299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水灾。虽说遭遇“数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但在以强减灾救灾能力著称的日本造成如此大的灾难,仍值得深思。
日本对暴雨成灾是有预期的。据日本气象厅统计,2004年以来因河流泛滥等原因导致1万栋以上建筑物浸水的暴雨共发生过11次。2008年日本国土形成规划明确指出“近年来日本出现了暴雨灾害增加和损害巨大化倾向”。2015年规划同样明确指出“随着气候变暖,日本出现极端降水的可能性更加强烈、更加频繁;由风雨导致的风灾水灾和泥石流灾害等将出现令人担忧的频繁化严重化倾向”。
遗憾的是日本对暴雨可能带来的灾害预见虽不算迟,但应对行动却比较迟缓,以至于今年7月暴雨肆虐西日本,损失重大,其教训值得深思。
首先,日本地方公共基础设施距“强韧国土”仍有不小差距,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不足。特别是日本各地大量桥梁、水库、堤坝、隧道和公共建筑都建成于高速经济增长时期,迄今已超半个多世纪,开始出现老朽化问题,亟待整修、更新。
其次是财政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日本对暴雨水灾预见早动作缓的深层原因,还在于资金投入不足。进入21世纪后,日本财政失衡压力剧增,2002年主张“小政府”的小泉纯一郎入主永田町后,开始压缩公共事业预算,治水开支也随之减少。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政府2018年度治水项目支出仅为7961亿日元,与顶峰时1997年度的1.37万亿日元相比大幅减少。日本国土交通省曾根据各条河流的不同情况制定过20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水灾应对方案,但至今没有一条河流完成了应对工程,财政制约是其主因。
三是人口急剧减少,老龄化严重,削弱了地方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这次遭重创的广岛县和冈山县,灾害发生时抢险救灾缺乏人手,运用科技手段防灾减灾缺乏人才。对重大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不足,更增添了人们的不安全感,越发导致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动,形成恶性循环。
四是日本社会对暴雨水灾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比如日本媒体报道说,日本企业应对暴雨的举措相比其他灾害明显薄弱。
不过,日本在本次抢险救灾中也有不少亮点,如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抢险方案的预设,以及近年着力打造、虽有些混乱但仍能高效运送救灾物资的物流网络等。这些亮点与教训一起,成为西日本暴雨灾害及抢险救灾镜鉴。
(本文摘编自《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