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2016年5月10日,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宣布,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在很多人看来,这意味着日本正式宣告“宽松教育”失败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不久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组织的日本“宽松教育”主题沙龙,特别邀请了日本大使馆文化参赞腾冈谦一、日本学校校长栗本和明、日本青年学者三友阳子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高益民教授,对日本的“宽松教育”进行了全方位透视。
一波三折的“宽松教育”
■ 三友阳子
我介绍一下日本“宽松教育”的来龙去脉。
首先说说《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学习指导要领》是什么?为了让全日本所有地区保持一定的教育水准,由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制定的课程要求。这个《学习指导要领》从1958年开始颁布,具有法律约束力。
在日本实施“宽松教育”期间,《学习指导要领》曾经发布过1977年、1989年和1998年三个版本。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是1998年版,而真正按照这个内容实施教育改革是从2001年小升初开始,因为公布以后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实行。
为什么“宽松教育”政策会出台呢?因为从“二战”之后到1977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日本人生活越来越富裕的同时,学校教育却出现了很多问题。那时候特别流行“填鸭式教育”,导致考试竞争激烈,学生压力过大,校园也经常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所以,文部科学省提出“宽松教育”改革,由于之前学生的学习内容太多、太难,因此“宽松教育”改进了教育内容,旨在让学生“过上宽裕而又充实的学校生活”。
从1977年开始,正式实行“宽松教育”。教学内容得到“严格筛选”,内容减少了20%~30%,课时数也相应减少。
1989年,文部科学省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修订,把目标修改为“培养能够自主应对社会变化、有丰富人格的日本公民”。
到1998年,《学习指导要领》再一次修订。这次修订的目标是精选、严选教育内容,引入了“综合学习时间”的科目,强调体验,要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新的学习观。
但是,修订的内容公布以后,还没有正式开始实施,社会上对于“宽松教育”就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很多人认为,“宽松教育”导致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因此当时的文部科学省大臣远山墩子提出了“劝学”倡议。4月,日本中小学全面实施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
2003年,日本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测试中成绩出现大幅下滑,加上对国内学生学习能力的调查结果也不大理想,所以从2008年开始,《学习指导要领》 完全脱离了“宽松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增加。
2016年公布的最新《学习指导要领》以培养扎实的学力为目标来进行制定。现在学生学习的内容,与2008年相比更进一步增加了。但是,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目标一直没有改变。
“宽松教育”究竟是什么?其实,“宽松教育”是相对过去的填鸭式教育而提出来的。“宽松教育”重视的是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重视的是体验式学习;填鸭式教育则是重视基础,重视系统化学习。填鸭式教育考虑的是考试与学历,而“宽松教育”则是强调学习要有目标。
为什么有人说“宽松教育”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呢?在日本实施“宽松教育”后,一张校外教育机构出的海报曾经引发一场大讨论,这件事情非常有代表性。海报的大意是说,“宽松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圆周率可以用“3”计算,因为根据《学习指导要领》,小学数学课只要求小数的加减算到小数点后一位数,所以圆周率由3.14改为3。虽然文部省从来没有规定圆周率可以用“3”来计算,但是校外教育机构的海报,让很多家长觉得“宽松教育”是有问题的,甚至有人认为“宽松教育”有损国家教育。
日本的“宽松教育”就是这样走过了一波三折的道路。
应该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 腾冈谦一
我今天从国家行政官员的角度,来谈谈我对“宽松教育”的看法。
首先我介绍一下日本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日本的教育一直受到经济的影响。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重化学工业领域的优秀工厂工人,从而推动了学校理工科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束,日本的生产据点转移到国外,在这个阶段,经济界认为未来需要有能力从事研发新技术的人才和独立思考的人才。而当时学校的课时太多了,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文部省进行了“宽松教育”改革,减少课堂内容和时间,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977年发布了《学习指导要领》,到2002年,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减少了约3成。可以说,推行“宽松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经济界对日本教育提出的要求。
接下来我谈谈对“宽松教育”的看法。
第一,“宽松教育”是根据日本社会的要求来决定的,并非出于对孩子的考虑。也就是说,“宽松教育”是出于成人的考虑来决定的改革。如果制定“宽松教育”政策时考虑孩子的情况,可能会有反对的声音。
第二,“宽松教育”存在过度减量的问题。日本的教育就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199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 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减量过度,2003年执行时又再次进行了调整。以1992年和2002年相比较,学生上课的时间减少了很多。文部省也觉得教育改革过度“宽松”,但当时还是强制执行了。
第三,目的和手段不相符。
“宽松教育”的出发点是1977年提出的培养独立思考、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的目标,这是正确的想法。但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需要学生倾注大量时间的。深入思考,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就像今天我们探讨“宽松教育”这一主题,就有必要了解关于日本教育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想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必须认真探讨应该开展哪些教学活动,而不是简单地削减上课内容和时间。当时日本还出现了应试教育和校园欺凌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学习内容和时间较多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文部省试图通过实施“宽松教育”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四,没有冷静地展开讨论。
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社会充满了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大学教师提出的“宽松教育”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的批评,使得日本人更加不安,很多人从感情上反对“宽松教育”。大家并没有对“宽松教育”是否真的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低下进行认证,就被强烈的反对意见所压倒,“宽松教育”开始转换方向,反复摇摆。
“宽松教育”政策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接受“宽松教育”成长起来的孩子,被日本社会称为“宽松世代”,到现在也被认为是学习不好的一代。
其实,政府应该切实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而不是从成年人的角度来做决定。因为一旦学校教育存在偏颇的话,会给孩子们的一生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所以我认为,日本的“宽松教育”没有冷静地展开讨论,缺乏慎重的考虑。在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必须基于客观的数据,要排除感情上的偏见,讨论是最恰当的方法。
此外,我认为,社会不稳定期、特别是经济不稳定的时期,并不是推进教育改革的恰当时机。因为教育不仅仅是解决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更应该着眼于二三十年后孩子们走上社会的情况,需要长远考虑。目前中国也在推进教育改革,我衷心建议,要着眼孩子们的未来,经过仔细的研究和讨论,再适时推出改革举措。
一位日本校长经历的“宽松教育”
■ 栗本和明
我想从自己在日本当一线老师和校长的经历,来介绍一下日本“宽松教育”的情况。
我1987年在日本名古屋当校长,经历了日本“宽松教育”的整个过程,我工作的后半部分是日本“脱宽松教育”的时期。
我在名古屋第一所学校工作时,是当一线老师。那时候小学生课后有很多活动,我常常和学生们一起参加游泳、田径、篮球等体育活动。作为日本“宽松教育”的措施之一,学校第一次增设了生活课这样的科目。小学一、二年级,原本的理科和社会课没有了,增设了生活课。那时,我带学生们一起制作一年的日历、行程表,了解各个行业的情况,上生活课真的很辛苦。但我感受到社会上对“宽松教育”的期待,日本向“宽松教育”的助跑开始了。
我在第二所学校任教的时候,日本的“宽松教育”正式全面实施。原来星期一是上课的,后来渐渐改成两个月减少一次、一个月减少一次,最后整个星期一的课全部被取消了。我非常喜欢运动,我在课外带的是游泳队,而且我们学校的游泳队取得过非常好的成绩,但是后来也被取消了。当时因为取消游泳队,我的学生都不上课了,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混乱。
这个阶段开始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参加很多活动,或者上各种补习班,以补足因“宽松教育”带来的学校教育的“缺失”。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则没有这个能力,于是带来了教育的不公平。
我在第三所学校工作的时候,日本的“宽松教育”已经全面覆盖。社会上对于“宽松教育”的议论越来越多,主要是关于“宽松教育”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的批评。学校开始增设“综合学习时间”这个科目,但整个教学实践是比较混乱的,因为老师们不知道该怎么教才好。经过整整5年的摸索,这个科目终于渐渐走上正轨——根据当地的传统节日和历史文化来设置课程内容,比如,四年级搞环境调查,五年级了解情报信息,六年级调查社会福祉等。
在这个阶段,许多培训机构向家长们大肆夸大“宽松教育”将降低学生学习能力的可能性,使家长对学校教育滋生不信任的情绪,纷纷把孩子送进培训班,“魔鬼家长”在此背景下一度成为热词。
我到任职的第四所公立学校时,“宽松教育”开始改革。我当时作为副校长,负责统筹,增加了上课时间和学习内容。
那么现在实行的日本《学习指导要领》,最重要的是希望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呢?是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互相讨论交流和深入的学习能力。虽然“宽松教育”政策发生过很多变化,但是对学生和一线老师来说,教育最重要的这三点目标一直没有改变。
强调能力培养,始终未变
■ 高益民
日本“宽松教育”的实施,可以说是道路曲折。
日本政府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们国家的课程标准,大约每十年左右修订一次,这是日本的惯例。最宽松的一次是1998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这次修订缩减的教育内容和上课时间幅度比较大,因此引起了社会的不安。
1998年日本文部省修订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时,京都大学、东京大学的一些教授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调查。他们找了一些大学生做中小学的数学题,发现很多大学生都不会做,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他们发现大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很低,于是断言日本的教育完了,提出正是“宽松教育”造成了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后来又有一些教授参与了这场讨论。正好2003年PISA成绩出来,日本不太理想,2006年更不理想,于是对“宽松教育”的诟病越来越多。
“宽松”这个词很容易引起误解。其实“宽松教育”是一个政策语言,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语言,它有点像我们的素质教育,是对应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这是政策语言。“宽松教育”这个词怎么提出来的呢?因为日本过去的教育模式叫灌输式教育,就像一个容器把它灌得满满的,一点缝也不留,所以才提出“宽松教育”改革,为了让公众比较容易理解。
我们国内有一种说法,说日本的“宽松教育”失败了,“宽松教育”的大方向改了,这种说法不完全对。其实,日本“宽松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深度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都没有改变,不过是在形式上,把过去减得过多的课时和内容又加回去了,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宽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