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斌
从泡沫经济破灭以来,部分日本企业为维持生存,一再减少设备投资,裁减员工,包括一些技术高超的熟练工,这势必导致产品质量下滑。在产品质量下滑后,为让产品顺利出厂,就只能在质量检测上动歪脑筋。这并非是一两家企业的特例,而具有共性。
近年来日本企业流年不利,造假事件不断,各类丑闻层出不穷,企业高管为此在记者会上鞠躬谢罪的场景一再出现,日本企业因此信誉扫地,昔日“产品一流”的光环已大为褪色。
从2015年以来,被媒体广泛曝光的各类著名企业造假事件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5年先后是东洋橡胶公司、东芝公司和旭化成公司因造假成为众矢之的;2016年则是三菱汽车、东亚建设工业、铃木汽车公司由于相同的问题而导致声誉一落千丈;2017年10月和11月,就有日产汽车、神户制钢所、斯巴鲁汽车和三菱材料公司的造假丑闻接连被曝光。今年2月,先是西铁城公司篡改产品测试数据被抖露出来,随即东丽公司对轮胎补强剂测试数据做手脚的拙劣手法被捅出,此后马自达汽车公司和雅马哈发动机公司等因在汽车燃效测试中有不端行为而遭到举报,接着又是日立集团下属的日立化成公司的显示器材料和汽车零部件检测违规行为受到追究。接下来不知还会有哪些企业“中枪”?国际社会对此大呼“看不懂”,人们都大惑不解:日本企业到底怎么了?
如果只是偶尔发生一两起类似的案例,还不至于造成太大冲击,毕竟欧美著名企业也有过类似问题,例如德国的大众和奥迪公司就分别在排放软件中做手脚。但如此众多的日本一流企业在极为短暂时间内几乎不间断地曝出丑闻,而且有些企业造假时间长达30年以上,委实匪夷所思。更要命的是,在被媒体曝光后的涉事企业仍未革心洗面,却边整改边变换手法继续造假,以图蒙混过关。
在面对外国产品的价格冲击时,原先日本企业还能以其产品上佳的质量来维持市场份额,但在如此接二连三的丑闻曝光后,日本企业的产品形象已轰然倒塌。
在上述企业产品质量造假丑闻曝光前,全球生产汽车安全气囊的日本著名企业高田公司在该领域占有极高的市场份额,但因气囊破裂导致司机伤亡案例在美国屡屡发生后,美国媒体从2014年以来对这家企业揪住不放,穷追猛打。此后由美国参议院举行听证会,高田公司高管到场听证,被害人家属也到场作证,尽管该公司在听证会后大量召回予以更换,但已于事无补,不得不于去年6月申请破产。
此后,英国《金融时报》电子版去年10月25日发表述评,指神户制钢所的丑闻正导致日本走向毁灭。该述评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企业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产品造假丑闻,是因为这些企业从高管到普通员工都过于盲目自信。出于竞争需要,设立了高不可攀的质量标准,实际上根本无法达到,于是就只能通过造假来糊弄消费者。这样的造假链条遍及从生产到产品检测的所有环节。
东芝公司的问题倒并非是产品质量或检测数据造假,而是通过做假账在盈利数据上造假。企业高层设定的盈利目标过高,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实现,于是在2008年至2014年期间将公司的税前利润注水2306亿日元之多,由此使数据显得非常“光鲜”。虽然该公司包括技术人员在内的广大员工竭尽全力,力争提升企业的效率,但公司高层却一直在钩心斗角,居然想出做假账这一馊主意,最后导致其子公司美国西屋公司(建设核电站的著名企业)于去年3月宣布破产,由此使东芝公司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在这一过程中,东芝公司形成了完整的造假链条,完全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欺诈行为,甚至还专门制定了应对监察部门的方案。这一丑闻堪称战后日本首屈一指的企业糗事,东芝股票自此一蹶不振,行家们认为该公司退市只是时间早晚的事了。
汽车并非普通商品,因为汽车要在各类路况下飞奔,其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驾驶员的安全,还关系到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安全,因此汽车在出厂前的质量检测必须非常严格。但日产公司竟然让并无资质的人员负责检测,而具有检测资质的专业人员堂而皇之将合格证章交给那些无资质人员,任由他们糊弄客户,而且这一做法至少持续了10年之久。
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压力,日本企业如欲继续保持原有的质量标准,就无法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将处于很不利的境地。于是,他们便在质量问题上打马虎眼。神户制钢所就是这样在尺寸和强度上降低标准。而其客户也渴望降低进价,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从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企业为维持生存,一再减少设备投资,裁减员工,包括一些技术高超的熟练工,这势必导致产品质量下滑。在产品质量下滑后,为让产品顺利出厂,就只能在质量检测上动歪脑筋。这并非是一两家企业的特例,而具有共性。如果不能痛下决心,采取刮骨疗伤的根治手段,这一势头看来很难打住。
事已至此,可日本企业的高管们的观念却还转不过来,有些高管压根就不愿承认这些问题。因为一旦承认,那就不是小打小闹所能解决的,必须将企业完全推倒重来,那就非常可能导致企业完全散架。想想吧,日产造假已持续近30年,斯巴鲁更在30年以上,神户制钢所也超过10年。如今这些体制弊端早已盘根错节,形成一团乱麻。此情此景下,谁能痛下杀手?
(作者系知名日本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