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9日讯 高价的学区房、课外辅导机构价格的上涨、“虎爸虎妈”层出不穷……这些现象的背后暗示着人们对“阶层固化”的焦虑。我们的近邻日本,也面临着同样的焦虑,他们是如何解决“阶层固化”的焦虑?近日,国内著名的出版公司新经典推出了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日本学者橘木俊诏所著的《格差社会》,从多方面的数据验证了日本“格差”现状,对当下的中国具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岩波新书·橘木俊诏著《格差社会》
何为格差社会?“格”即等级,“差”乃差距,“格差社会”就是指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社会。
经济大国日本,在其国民的高收入和高消费水平、繁荣的国际都市、现代化的商业模式背后,是巨大的生存压力、大量失业和流浪人员、阶层固化和不平等、逐渐缩小的社会保障网以及生活于其阴影之下的弱势群体。
低收入劳动者增多、平等的机会被剥夺、教育和就业不公日益严重……如今日本社会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格差社会》这本书准确地把握住了本质,从新贫困层的出现这一现象入手,来重新认识日本社会的现实,认为格差不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源是一种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日本经济学家橘木俊诏长期关注经济领域的不平等问题,被誉为“日本格差研究第一人”。“一个阶层固化、无法反映个人意愿和能力的社会不能算是理想的社会。”橘木俊诏满怀忧虑地写道。在日本,社会流动性正在减小,父母职业决定子女职业的比重在上升。“政治家的孩子是议员,医生的孩子还是医生”几乎成为了定律。而问题在于一组悖论:“想要纠正阶层固化,关键是教育”,但另一方面,“一个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母的阶层、职业和收入”。
通过历史数据的纵向分析,橘木俊诏一针见血地指出:格差扩大的原因在于雇佣方式的变化、收入分配机制的变化,以及日本经济结构改革所带来的问题:以市场原教旨主义为基础的改革政策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和地区间发展差异的加剧。
通过横向对比发达国家的经验,作者得出结论:在当下的美国和日本,做大的蛋糕并不会惠及底层,只会被上层独享。
难道格差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吗?经过严密的研究论证,橘木俊诏提出,虽然目前格差仍在不断扩大之中,但是日本可以做到在不牺牲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兼顾过程和结果两者的平等。而其秘诀就在于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
从左至右依次是李春玲、萨苏、杨晓燕 《格差社会》分享会 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著名旅日作家萨苏结合自己多年在日本生活的经验,表示《格差社会》一书所探讨的主题,切中的日本过去、当下,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一直困扰的问题。他说:“格差社会是大家在不同的阶层,不同阶层不能相互流动,而不同阶层在社会之中获益不同。岩波的书一般比较有前瞻性,所以它他讲的不仅是日本的格差社会,而是讲整个东方的格差社会。”
正如书中所言,日本女性和青年的低收入问题尤为严重,除了文化层面的原因,更多的障碍来自于工资制度、分配制度。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必然导致了日本非正规雇佣劳动者的增多,而他们不得不接受的是干同样的工作拿更少的工资。解决方法是引入同工同酬制度,代替现在的年功序列制和生活工资制。这一话题恰好可以与“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的另一部作品,《过劳时代》中所提到的“自由职业者资本主义”和“荷兰模式”相互参照。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多年从事社会分层、教育社会学和青年问题研究,她对中国的“格差”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她指出:个人及其子女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固定不变或者很难改变,这种意义上的“阶层固化”意味着存在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现在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在上升,农村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比二十年前难多了,另外一个就是房价的因素。
近年来,我们国家采用多种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惩治腐败行为、限制垄断部门过高收入、完善法制建设,等等,都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在稳定和合理化社会分层秩序的同时,通畅社会流动渠道。李春玲提到:“教育这块政府已经采取很多政策,比如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名牌大学给他们更多的招生名额。第二是劳动力市场,也就是就业机会。尽量避免拉关系,形成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政府从政策角度来说这是他们重点推的。另外,像精准扶贫等等这些策略。政府也是在制订很多政策来消除阶层固化的问题。”
和橘木俊诏一样,李春玲也认为教育是解决格差问题的关键。她表示:“在现代社会,实现向上流动的最主要途径是教育,贫困农村家庭的子女可以通过考上重点大学而改变命运,农民工也可以通过技术培训而成为白领和中等收入者。这都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方式。”同时,国家也应当“保障教育机会和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消除户籍、城乡、体制、性别等身份因素影响所导致的歧视和流动障碍,促进阶层流动渠道的畅通,提高社会流动性。”
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们的理想。但是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直面现实、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格差社会》一书以日本为镜,为中国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个人如何破除格差困境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