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记者采访和参观了很多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特色产业聚集地。印象较深的是,在西北某地区,一位农业企业负责人热情地引导记者参观,给记者介绍当地的一大特色产品——富硒大米,但知道这一地带有富硒优势的人并不多。和各地从业者交谈多了之后记者心中一直有一个待解的问题:某种农产品或某种工业品在当地家喻户晓,走出该地区或该省份之后知道的人却不多,更别提在国外的知名度了。
这一问其实戳中了我国很多区域性品牌的痛处。实际上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知名度比不上国际知名品牌和国内知名品牌的特色产品,它们虽然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但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确实很有提高的潜力和必要性。
同时记者也想到了其他一些已经在国内较有知名度的区域品牌的处境。比如某些特色粉面以及一些特色小吃,只要一些商家想入行,十有八九会打出该区域品牌的招牌,进入门槛为零,退出机制不存在;比如某地做拉链很出名,有的从业者慕名来该地做拉链生意,不管有没有专业水准和信誉,只要在当地从事拉链业务,就自然可以共享该地拉链业以往的口碑和福利,至于该新进入者会不会危害该地拉链业的整体形象不确定。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两大明显问题:一是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不高;二是进入或获得品牌认证的门槛过低,很容易劣币拉低良币。
带着这两个问题,记者观察后得到一个认知,对我国很多知名度和保护程度有限的区域品牌来说,可能学习发达国家那些国际知名大品牌的经验对它们来说要求过高、不接地气,而日本一些区域性的农渔产品品牌的培育过程倒值得它们学习。
除了推动“一村一品”鼓励各个地区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日本还健全农产品认证体系,确立一项农产品的主要评价指标,进行品质认证,提高一个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认证同时也为企业(商家)进入和退出一个行业设置了一定的门槛,防止一粒老鼠屎坏一锅粥。以京都蔬菜为例,相关行业协会为通过认证的产品统一颁发“京都”标签,而且只有符合优质品质要求的产品才能获得认证。
在日本,还有不少走差异化路线、突出小而精特色的区域品牌,如山梨县的“山梨品牌”等。不少区域特色品牌重视讲故事,同时呼应处在特定发展阶段的日本社会的独特需求,将休闲、生态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
日本区域性特色品牌的成功故事也告诉我们:品牌的成功发展道路并不是唯一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很多样化,就算做不大也可以做得小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