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日本新生儿数量再创新低,少子化难题恐难破解
日本之所以会出现少子化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适龄青年晚婚、晚育、不结婚,这一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聂琳
2019年4月28日,日本东京,出生于2018年的160名婴儿参加了传统的“宝宝哭”相扑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聂琳
日本新出生婴儿数量再创历史新低。日本厚生劳动省6月7日公布数据称,2018年,日本新出生婴儿数量仅为91.8万人,创纪录最低水平,较前一年减少约2.77万人,为连续第三年不足100万。
此外,厚生劳动省数据还显示,2018年,日本合计特殊出生率(即每名女性一生中所生孩子的平均数)为1.42,比上年下降0.01个百分点,连续3年下降。
日本新生儿数量以及合计特殊出生率。来源:《日本经济新闻》
新生儿数量持续减少表明日本少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少子化代表着未来人口可能逐渐变少,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新一代增加的速度远低于上一代自然死亡的速度,更会造成人口不足。
日本少子化现象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室主任胡澎此前撰文指出,日本之所以会出现少子化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适龄青年晚婚、晚育、不结婚,这一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首先是日本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婚恋观和生育观发生变化。19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长期低迷,少子老龄化日趋严重,传统家族制度、企业终身雇用制度和年功序列制度日趋动摇,社会保障制度捉襟见肘,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日本社会的这一系列变化再加上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影响,日本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生育观等观念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次是雇佣环境恶化,非正规就业者增加。经济上不安定不仅会影响到年轻人的结婚,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子女数目。
三是育儿与工作兼顾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一方面是祖父母一代参与育儿情况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工作与育儿兼顾的社会环境尚不十分完善,保育园数量不足,育儿成本高。
近30年来,日本政府出台了不少针对“少子化”的政策,这些政策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少子化成因采取的政策措施,旨在消解造成少子化的体制机制弊端,提高生育率;二是针对少子化造成的影响采取的应对措施,旨在基于少子化条件发展经济,保持社会各种制度的平稳运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王伟在今年发表的《日本少子化进程与政策应对评析》一文中称,上述政策的重点集中在经济援助、扩充婴幼儿保育服务、推动工作方式改革、促进工作与生活相协调、为年轻人结婚生子创造条件等方面。
胡澎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日本的少子化将长期存在,人口减少趋势很难得到根本遏制。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日本政府鼓励生育政策与构建“让女性闪烁光彩”社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政府希望提高女性就业率,弥补越来越不足的劳动力,努力开发潜在女性的劳动力。与此同时,政府又希望女性多生孩子。
“一般来说,女性的广泛就业导致晚婚和不婚现象的增加,加剧少子化程度。生孩子必然会影响到就业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因为结婚、生子而放弃自己的事业。”胡澎说。
此外,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等现象越来越普遍,且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据日本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日本男性的“终生未婚率”将接近30%,女性将接近20%。因此,针对少子化造成的人口减少、劳动力减少现象,仅仅靠鼓励生育似乎很难奏效。
(本文来自于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