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之代》与知伤感之心
某日,正在似睡又醒的“月朦胧,鸟朦胧”之际,耳畔哀乐骤起。脑海里的哀乐神经,突受刺激,立时清醒过来。睁眼不见灵堂,却看见了电视里正在播放日本足球运动员以手握拳向胸立于绿茵场上用充满忧郁的眼神目视日本太阳旗,一边专注地听着音乐的画面。
仔细一听,原来场上正在奏日本国歌《君之代》。
睡意被扰,索性就决定看电视了。看着日本运动员那庄重的表情、忧郁而又充满伤感的眼神,听着那凄凄惨惨戚戚的哀婉的《君之代》,不由得就纳起闷儿来,如此使人意志消沉、感伤悲哀的乐曲,它怎么就能让日本足球运动员听后愈战愈勇,最终挤进世界强队之列呢?颇觉不可思议,遂生了找找由头之心。
日本国歌《君之代》的歌词,最早是源于日本古代的一首短歌“わがきみは”,后经改写,于公元905年被当时的著名歌人纪贯之等编入日本《古今和歌集》。
这首和歌曲子短小,总共才只有十一小节。原曲是由宫内省式部察乐师奥好义谱写,1880年再经雅乐师林广守编曲,于1893年被日本文部省规定为重大节日必唱之歌。
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日本“国歌”的形成过程,直到一个世纪后的1999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国旗国歌法》,《君之代》才正式成为日本国国歌。
这首源于千年前《古今和歌集》的国歌,歌词日语版为“君が代は、千代に八千代に、细石の巌となりて、苔の生すまで”。译成中文似为:“愿我皇千秋万代,直至细石变成巨岩,长出厚厚的青苔。”
其实,翻译完就会发现,从歌词来看,这不过是一首平常的祝福歌曲。但从曲调来看,与我们那雄壮激昂的国歌相比,《君之代》简直就是一首哀乐。
但为什么日本人百年来伴着这样一首哀乐就能超中追欧赶美,成为今天的世界强国呢?
研究日本国歌我们发现,其实《君之代》的意境,正暗合了日本人的幽玄、物哀意识。
江户时代,日本一位国粹派文化人本居宣长就认为:人情是一种纯粹的、无常的、薄命的“懵懂”之心。用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论来打个比方,也许最能说明日本人的这种情绪。
一般来说,自古以来对“天命”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命运”,充满了无奈感和无常感;一种是指“历史使命”,则充满了悲壮和大气。以我旅日多年的经验,感觉日本人明显倾向于前一种说法。
本居宣长还认为:日本的贵族文化中,有一种连绵不断的精神,那就是“知伤感之心”,如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也正是因为它由头至尾深刻地体现出了这种符合日本世间情调的“知伤感之心”,这部皇皇巨著,才能得以隆隆传世。
这种“知伤感之心”在日本歌曲里,表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日本古代歌谣,还是现代歌曲,我们都会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歌词,都是一些什么“独自旅行”“离别”“漂泊”“逝去”等充满哀伤和感叹命运无常的歌词。
被誉为日本民族歌唱家的美空云雀,大概是“知伤感”的集大成者了,他几乎所有歌曲都充满了对自然、命运、人生的感伤,其至情的“知伤感”情调,可以说打动了几乎所有日本人的心,而从表面上看,似乎日本人也大都愿意沉醉于这种“知伤感”之中。
其实,日本人在其人生旅途中,可以说处处时时都充满着感叹命运无常的“知伤感之心”。从一句日本人最常用的“しょうがない”(中文译为:没有办法),最能说明日本人对生活命运的无奈感。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这种千百年来形成的“知伤感之心”,并没能使得日本人消极颓废,相反,倒把日本人“伤感”成了地球的优良品种,把日本“伤感”成了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先进大国。
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日本人千百年来已经把对自然、对命运之无常的无奈感,潜移默化地转化成了不懈努力的潜动力。某种意义上,日本人推崇的“我慢(忍耐)”其实也是一种努力,正是日本人这种不懈的“我慢”,才让世界最终看到了今天的这个巍然傲立于世的日本。
从音乐方面来看《君之代》,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它虽然没有中国、美国国歌那种激越与亢奋,但却在日本人贯穿古今的“知伤感之心”的“我慢”中,孕育出了无穷的生命力,并将其转化为决绝的意志。
事实上,日本人确实也正是因了这种只有日本才能孕育出的特有的精神力量,而至无坚不摧。
从日本足球运动员握拳向胸昂然太阳旗那忧郁、伤感的眼神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日本人那种无穷的生命力和决绝的意志,也仿佛看到了日本人一旦行动起来,就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那可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end-
选摘自:《你不知道的日本》
作者:万景路
出版:九州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作者以自己在日本近三十年或目睹或直接感受到的日本人的生活细节、行为方式和内心思想等为基,通过百篇文字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了普通日本人的细腻的生活特色,另类的历史宗教和有趣的风俗轶事、饮食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