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在日美防务上展现出“亦步亦趋”状态的日本自卫队在本周正式取消了陆上“宙斯盾”的采购计划,日本在加强反导力量建设中的这一重大反复,也多少反映了它对于防务态势的评估变化。
取消“陆基宙斯盾”的小九九
本周,日本防卫省做出了一项对于本国防务体系,尤其是防空反导体系价值不菲且相当重要的变动,那就是正式撤回在日本部署两套“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的计划。日本防卫相河野太郎此前曾在6月15日对外就这一事件进行表态,随后在6月25日,他又在自民党会议上透露,在此前一天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上,已决定撤回向秋田、山口两县的“陆基宙斯盾系统”部署计划。
陆基宙斯盾系统试验阵地
按照日本防卫省对外宣称的说法,取消“陆基宙斯盾”系统的官方理由是因为无法解决随系统搭载的“标准-3”反导拦截弹助推器可能落入闹事居民区,从而影响附近居民的安全。但作为一项耗时多年,总耗资原计划会超过7000亿日元,而且已经投入了近200亿日元的反导系统计划,如果仅仅是因为助推器的落点可能砸到人这样的问题就要彻底放弃,显然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毕竟“标准-3”系列导弹本身就是美日联合研制的产品,理论上完全可以通过对陆射型号导弹的改进来解决相关需求,即使可能会造成项目研发或者采购成本的一定上涨,对于日本而言也不至于不可接受。
不过美国方面在此事上的“狮子大开口”无疑是自卫队放弃的重要动因。“标准3”导弹研发费用高达2200亿日元、耗时12年,而美方声称,通过修改飞控软件将可确保助推器落在指定安全区域,但需要同等的资金和时间。这一资金增加幅度无疑超出了日本的预期。到今年5月下旬,日本防卫省又认定相关导弹助推器的落点控制问题只能通过改装硬件加以解决,如此一来,摆在自卫队面前的道路就只有一条了。
谁也没料到所谓的导弹助推器竟然成了项目取消的关键
日本政府与自卫队一开始选定“陆基宙斯盾”的目的,很大一部分就在于所谓的“朝鲜导弹威胁”,毕竟从上世纪90年代朝鲜开始装备“劳动”系列弹道导弹开始,朝鲜导弹对于日本的威胁就进入了现实阶段。2010年前后朝鲜掌握核武器技术后出现的“火星-10”(外界称为“舞水端”)中程导弹,更是因为导弹性能的提升让这种威胁进一步放大。2017年朝鲜几次试射“火星-12”中远程弹道导弹和“火星-14”洲际弹道导弹时以高弹道飞跃日本上空,引发日本国内多次的导弹警报和舆论压力,正如日本防卫相河野太郎所说:“在朝鲜几乎每周都发射弹道导弹的情况下,导弹防御是当务之急。”频繁的朝鲜导弹试射促使日本加快了新增宙斯盾舰的采购和陆基宙斯盾系统引进的决策。
加上2017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访日,与安倍会谈后,这位嗜钱如命的总统就在记者会上迫不及待地宣称,日本要购买大量美国武器装备。在外界看来,同年12月19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引进两套美国陆基宙斯盾系统的决策,某种程度上就是首相官邸为了日美关系压下来的任务。尽管防卫省自称当时对陆基宙斯盾“系统的性能和风险都没搞清楚”,但在日本国会“力争尽快部署,并在2025年正式开始运转使用”的要求下,还是马不停蹄地开始了陆基宙斯盾系统项目。
朝鲜2017年频繁的导弹试射是陆基宙斯盾出现的关键因素
不过从2017年至今朝鲜的情况来看,日本计划部署的这两套陆基宙斯盾系统显然有相当多“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成分在里面。 尽管媒体此前一再渲染这两套系统具备协助拦截俄罗斯向美国本土发射的弹道导弹的能力,但因为俄罗斯陆基核导弹在攻击美国本土时走的是北极路线,不大可能从日本上空经过;中国对美国本土的核打击路线,除了从南海水域向美国本土西部发射潜射弹道导弹的路线之外,基本也不会经过日本本土上空,但两套宙斯盾系统的部署位置秋田县和山口县的确恰好处于朝鲜到美国夏威夷、朝鲜到关岛的直线路径上 。
朝鲜此前配备射程覆盖日本的中程导弹的目的,更多是在其无法攻击美国本土的情况下寻找日本这一美国盟友进行“陪绑”威慑,随着以“火星-15”为代表的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朝鲜理论上已经具备了对美国本土进行战略核打击和直接核威慑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朝鲜对日本直接展开打击的可能性逐渐下降,两套陆基宙斯盾对日本自身的价值逐渐变小,对美国的屏护作用反而日趋明显。
在当代日本自卫队反导作战压力相对下降环境下,面对其他各个领域都更加迫切的资金需要,加之始料未及的技术问题不断显现,系统价格预期不断上涨,投入使用时间不断拖延的陆基宙斯盾系统已经从2017年时的“重中之重”变成了烫手山芋。对于自卫队而言,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趁着投资巨大的陆基宙斯盾系统还没有投进太多的真金白银,尽早将项目取消,将相关资金转投到对自卫队更为“有用”的项目上来,在当下的防卫省看来无疑是对防务预算利用效率更高的方法。
取消陆基宙斯盾之后,日本是否会通过其他手段增强本土反导作战能力,又会把“节约”下来的预算投入到什么方向上,无疑是接下来观察日本自卫队动向的一个重要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