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策略
历史上70-80年代的日本,经历了国际环境的变局,与新旧动能的转换,对当前中国的新兴产业培育或有可借鉴之处。本篇小专题,我们对60-80年代日本通产省主导的产业政策调整历程进行回顾,重点研究日本新兴产业的结构调整,以及产业政策如何迎合自身产业特点,诞生出“武藏曲线”的转型路径。此外,通过历史经验总结,以期对我国产业转型期,新兴成长产业所蕴含的中长期投资机会给予自上而下的启示。
主要内容
1. 日美贸易摩擦并不改变产业转型的趋势,新兴产业仍是未来大方向。经济下行期,扩张性财政政策依然是解决短期问题的有效办法,但产业政策需认清转型方向并进行中长期布局。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经济快速下行,通产省开启“列岛改造计划”,提振短期内需。虽然也造成了局部投资过剩,但重要的是,此后日本通产省逐步尝试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鼓励能源结构调整并重视中小企业振兴。此外,注重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并行推进,以激发新的内生需求。
2. 但并非所有新兴产业都是未来具备确定性的发展方向,“微笑曲线”并不一定是最优解。产业转型的路径需与本国产业结构的特点与困境相结合,一味追求向产业链两端的上游发展并不一定是最优解。取长补短,不放弃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在过去的产业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延伸和转型是有必要的——这就是鲜为人知的日本“武藏曲线”的发展路径。日本60年代后,从钢铁、船舶制造到一般机械设备的生产,再到汽车、家电等长产业链消费产品的加工组装与制造,最终到计算机、半导体等科技类设备产品的研发制造,可以说,日本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体现在诸多日本企业的业务转型过程中。
3. 制造为本,寻找可延伸的“长产业链”,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拓展。当前国内部分科技企业的境况与70-80年代的日本企业类似,技术上学习与模仿、制造上寻求延展突破。同时,国内新兴制造业的产业链一体化及集聚效应的优势,或将在未来创造更高的利润率及生产效率。我们认为,结合当前国内产业结构与政策引导的大背景,应关注国内具备“长产业链”基础,且最有可能实现“武藏曲线”式发展的产业,包括半导体、消费电子、电动车、信息安全、游戏产业链等新兴成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