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真的“失去了20年”吗?
——读《回望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
⊙朱玉强
当今世界各地,都在说日本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失去了10年,20年,乃至30年。这30年与日本的平成时代基本重合(日本的平成时代从1989年1月8日到2019年4月30日)。现在,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日本“失去了20年”。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在这20年里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经济增长出现了断崖式下跌。那么,真实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供职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李海燕先生,曾多年在日本学习、工作,对日本社会有切身实地的了解,对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各项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有长期的研究,他新近所著的《回望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一书,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日本并据此反观自己,都有很好的阅读、启发价值。
平成时代并非完全“失去”
对于造成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低迷的原因,学界公认的直接原因是泡沫经济破灭和对泡沫经济处理的延误。对此,作者是认同的,在书中也做了相应的阐述。但是,在对根本原因的解释上,作者更侧重于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解释。
作者认为,日本自1991年以后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日本国内外环境的根本变化,另一方面在于日本战后长期维持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已经难以适应当时发生的这个变化。以国内环境为例,作者强调了为其他学者所忽视的两点。一是日本国内效仿欧美国家的追赶型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已然走到了尽头。比如,日本虽然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经济上已经步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但他们在1998年以前使用的《日本央行法》却仍是在1942年制定的,具有强烈的国家管制色彩,是典型的追赶体制下的产物。作者强调,日本央行独立性较低是造成日本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金融政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二是,日本人口结构的根本变化,即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对此,多数学者想到的是日本劳动力的缺乏和消费力的降低,但作者看到的却是进入2005年后,许多知名公司的创始人去世或者退出经营的一线。而这些人的企业家精神是支撑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果只从“量”的标准来衡量,日本似乎真的失去了20年,甚至说失去了30年也不为过。因为日本在平成时代的30年里,GDP增速长期低迷,2010年GDP跌出世界第二位;股市多数时期走低,2001年9月12日日经指数跌破了1万点大关;从1991年到2000年,破产的金融机构高达200家左右……而作者在兼顾“量”的评判标准下,更侧重从经济社会改革的角度揭示日本经济发展的真实状况。
由此,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结论:基本赞成日本“失去了10年”的说法,否定“失去了20年”的说法。这是因为自1990年以后,日本在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金融体系、行政机构、司法制度、金融法律、企业整合、民营化等方面做了长期不懈的改革。比如,1945年以后,日本一直是由大藏省执掌财政和金融大权,其金融体制被称为“护送船团方式”,也就是不允许有发展过快或破产的金融机构。“护送船团方式”虽然可以使金融体系保持稳定,但也削弱了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助长了金融机构领导者缺乏责任心的经营作风,最终使其生存、竞争的能力退化。1998年日本成立了金融监督厅,承接了大藏省银行局和证券局对金融机构的检查监督权。2000年,再将其升格为金融厅,接管了大藏省的全部国内金融业务职权。这两次变化意味着日本战后金融监管体制产生质变。在此大背景下,破产,可以有了!1997年11月,北海道最大的银行北海道拓殖银行、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先后宣告破产。这两次破产事件,使日本国民强烈地感觉到,日本的金融体系出了问题,并且事态很严重。而日本政府也借此民意拥有了对银行投入政府资金的可能性。总之,日本所开展的一系列改革,使泡沫经济破灭后对日本经济的消极影响在2006年左右就基本结束了。特别是受泡沫经济影响最大的银行领域,在2006年左右已经完成了整合,而日本政府注入大型银行的国有资金也基本上在2005年左右就偿还给政府了。日本在“失去了20年”的喧嚣声中,已经静悄悄地改变了自己。此外,日本从2012年12月到2020年1月,享受了战后长达86个月的最长景气扩大期。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进入21世纪以来已有19人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年就有1人获奖,其2001年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大半。
对于日本在平成时代30年的曲折发展经历,作者给出了三点启示。第一,在经济困难时,可以通过改革吹响产业升级和重振经济的号角。第二,在经济低迷时,消费者不一定要“消费降级”,因为消费者并没有一定要忍受低劣产品的必然性。第三,在经济低迷时,社会对精英阶层和大企业会提出更高的伦理水平的要求。
日本经济发展做对了什么?
自明治维新以来,除二战结束前后一段时间外,日本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向上的。它不但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夙愿,甚至超越了欧洲乃至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经济强国。日本能有这样的作为,一定是做对了什么或者从不足中吸取到了什么教训。对此,作者在书中展开了相关陈述。 其中,作者认为日本做得最对的事情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弘扬优秀的企业家精神。笔者这么说是基于一个普遍的共识:事在人为。作者认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企业家。日本产业的不断升级和不断追求优良品质,离不开日本企业家勇敢打拼的创新精神和公益心。
作者在书中将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一则逸闻分享给了读者。事情是这样的:在上世纪70年代,本田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开发出符合美国最新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发动机,为本田汽车走向全世界奠定了基础。本田宗一郎虽没有学历,但是非常喜欢捣鼓机械,常说:“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他经常穿着满是油渍的工作服和技术人员工作在开发一线。有一次,他们取得了技术突破,本田开心地说:“我们这样就可以战胜对手了,太好了。”可旁边的技术人员听见后却说:“社长,我们是为了有更干净的空气在努力。”几个月后,本田辞去了社长的职务,退为董事长。他说:“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成为只站在自己利益考虑的人,已经不适合在社长的位置上了。”作者在书中辑录的这件事,读者看后想必会感慨万千、有所思有所悟吧!
知往鉴今看未来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书里的每个章节几乎都有丰富的史实、数据,特别是最后一章《日本战后经济领域的转折点》就客观记录了80个二战以后,在经济领域发生的对日本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包括:1956年,“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开始实施;1964年,举办东京奥运会、新干线开通;1972年,发那科公司诞生;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1994年,发明二维码;2011年,日本航空破产、东日本大地震发生;2012年,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出台,并开启战后长达86个月的景气扩大期……
这80个事件既有日本二战后在经济发展中遭遇的挫折,也有日本努力向前的发展轨迹,这80个事件同时也是对我们的警醒和提示。比如,目前中国做机器人的企业有几千家,但有影响力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而世界工业机器人巨头有4家,其中2家是日本的,包括书中提及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而制造机器人必不可少的精密减速器,几乎全被日本企业垄断。日本的这些成功案例带给我们太多的启示:要长期重视教育; 引进的外国先进技术要切实消化吸收并能通过改造而有所超越; 注重创新、发扬工匠精神、实施先进的管理制度等。
同时,日本前进中遇到的挫折,也深刻地警示着我们。以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为例,作者就对此发出了三点感慨:一是金融的自由化及利率的自由化如果和房地产市场结合,很容易引发生金融和地产泡沫。二是适度保持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政府官员的政策水平、尊重市场规律,是防止大的经济泡沫产生的重要因素。三是国际贸易的变化可能成为泡沫经济破灭的导火索之一。
学者魏加宁在该书的序言中透露,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学术界在内部展开了一场讨论,究竟应当向谁学?在对比了欧、美、日的经验后,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日本的经验可能离中国国情更近一些,更容易学一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就走在我们前面不远,所以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过去日本都曾面临过,如日本与美国的贸易战;而许多日本今天面临的问题,也将成为我们今后面临的难题,如老龄化问题。
雨果曾说过:“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对于日本最近30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我们需要全方位观察、分析,以便正确认识日本的社情民意,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判断其未来发展的走向并思考我们的发展策略。作者在书末自信地说:“只要我们自己不断努力,明天总是会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