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资讯 >> 教育 >> 正文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日高等教育”研讨会21日举办

作者:未知  来源:新华网   更新:2006-1-23 2:36:0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我感觉日本的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是有明显的不同,在交流中我们也感到,比如日本的国立大学,办事比较死板,效率比较低;而私立大学就比较灵活,比如我们跟一个大学做一个交流活动,比如我们有一个方案,国立大学可能有各式各样的条例,他们可能需要很长的程序,可能有一道程序不符合整个规范,大概就不能进行交流,所以我们跟日本的交流主要是私立大学。与国立大学交往的面、层次比较高、非常广,确实他们有他们的难处。 


  【靳飞】: 
    因为大学本身的跟踪服务不是国际交流,国际交流恐怕已经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可能还是不够。 


  [主持人]: 
    下面有请谷口邦生先生。 


  【谷口邦生】: 
    我不像宋老师这样对两国大学的情况有这么广泛的认识和了解,从早稻田大学和中国的大学情况了解,首先中国的大学生非常的用功,从早到晚花很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跟早稻田相比,中国学生用功的比较多。我能感受到中国大学的优点就是,中国学生都是住在宿舍里面的,基本上是集体生活,现在中国学生有很多是独生子女,在集体生活当中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对来讲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中国很多教职员工的宿舍也都在学校的周边,教员和学生之间有很多接触的时间、接触的机会。在日本,学生都在校外居住,没有集中的生活,所以在早稻田调查时,学生就说,学生跟老师缺少这样沟通的机会。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好。 

    早稻田大学接受的留学生里面也有很多中国学生,他们对日本的学校和中国的学校也有他们的比较,比如我们今年开始和中国的北大和复旦大学开始双学位制度,现在两个学校20名左右的学生到我们学校来参加双学位项目,很优秀的中国学生到日本来以后,他们比较中国和早稻田大学,他们说中国大学有很多竞争的关系,进了大学后,竞争的关系还是非常激烈,而日本的大学,特别是早稻田大学学生,可以感觉到非常自由的氛围,当然这个自由里面,包括早稻田大学有很多社团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有学习和不学习的自由,不像中国大学那样在学校里面必须那么紧张的学习。 

    早稻田大学在课程设计上面给学生更大自由的空间,比如在我们课程设置里面,跨学科,向其他院系同学全校性的开放,我们设置的非常多,这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学科。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国和日本的学校有互补的关系,从自由和学生热爱学习的过程中,两国学校各有特色。 


  [主持人]: 
    下面有请靳飞先生。 


  【靳飞】: 
    本身我是中国人,因为很突出的事情,一下子搬家搬到日本,在日本住了十年了。这十年里我就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在日本的家安置好,但是我刚把在日本的家安置好,东大又把我派到北京来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我感觉,日本大学和中国大学之间,有无数需要讨论、需要共同合作的内容。因为我们都生长在亚洲,同处在汉文化的圈子里,比如中国大学也好,日本大学也好,其实都是在要求我们的学生将来要怎么样奋斗、成功、成才、积极向上。 

    我在东大讲课的时候,我看到学生们每天在校园里很快地走路,校园里面银杏树在秋天是很漂亮的,但是我很少看到学生在那很认真地欣赏一会儿银杏树。我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有一门课是《汉语写作》,我第一次给学生开这个课的时候,我不知道学生们的汉语水平怎么样,所以我请每个人写一个小短文,我先通过这个短文,看看你们各位的汉语水平,然后再考虑汉语怎么讲。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左右,学生们写完了,学生写完以后拿给我看,当时我的课程是选修课,来的学生非常多,来了50几个学生,我看完50几篇短文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大家谈的内容几乎都一样,都是说,“这是我第一次用汉语写作文,我以前没有用汉语写过作文,可能写得不好,请老师多多照顾,我以后一定努力学习,我非常喜欢汉语”等。他们写文章的时候并没有互相交流,没有互相商量,为什么这些人写的内容都是这样的相近呢?当时我坐在教室里,两分钟没有说话,沉默,在考虑为什么学生会这样?后来我明白一点,就是他们写的都是平时在学汉语的时候,学过语法的自认为能够写好了的,把这些话都堆在作文里,也就是说,他写的都是他会写的东西。所以我当时讲,我说,我们写文章不是你会什么写什么,是要写我们想写的东西,需要写的东西,你写的好不好是次要的,你要写得好,干嘛要来上我的课呢?所以你一定自己要有一个主动地心情,写得不好没关系,那是次要的,慢慢就写好了,所以他们往往在追求做得优秀时,往往未必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所以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东京大学里有什么树,有什么花?这下学生们都傻了,想想学校里有什么树有什么花?都不知道,平时没有注意过。我说,今天这课不上了,大家都到校园里去看看都有什么树,你喜欢什么树喜欢什么花,看完以后下节课再说。等到第二次上课的时候,大家把文章拿来给我看,逐渐就有点意思了,这50几个人,大家观察的角度就不一样了。这样逐渐地用这种办法,让他们把自己想要说的话,用汉语表达出来。 

    从这来说,我想,所谓我们希望学生“优秀”,但是这种“优秀”是不是学生自己想要的?比如植物,有的花是牡丹,有的是月季,有的是梅花、樱花,也有的花就是一种没有名字的小草花,可是本身开花对它们来说,都是开花,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别,只是我们人为地给它们划分得太厉害,比如说牡丹,是很了不起的花,它的地位就要比小花草要高。 

    我们是不是允许普通人,通过学习达到他作为人的一个进步,未必需要他最后达到什么效果。比如像孔夫子讲,“无师无友置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们年轻人说孔夫子15岁有志于学,你15岁就要立大志,这志越大越好,达到不能再大最好。我想孔子作为圣人,就只有这么一个人。孔子十五能立志,你要求所有人都15岁立志是做不到的,假设孔子是作为一个人的标准来说,这个标准太高,以至于使我们很多人很少的时候在那能够着。在精神上、身体上都是非常疲惫、疲劳的。 

    大家可能看到中国学生还在那紧张念书时,日本学生可能更轻松一点,但是毕业压力来的时候,日本学生在精神上也是非常紧张的。所以我想怎么样重新反思亚洲的教育,还有亚洲文化里面的教育观点、教育思想,这点是在中日两国之间有很多互补的地方。 

    另外一方面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和日本两国大学都走过“欧美化道路”,我们受欧洲工业革命以后的教育影响很大,本身大学这种形式就是学习西方教育理论。比如像东大,虽然号称日本成立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也不过是1877年的事。可是现在我要讲一个问题,难道,中国在北大之前,日本在东大之前,就没有大学吗?就没有教育吗?我完全不相信这一点。所以我想,近代的大学只是中日教育史中的一环,不是中日教育史的开始。只不过这个大学的出现,让我们太重视大学,太重视这个阶段性的起点,就把以前的历史抹去。 

    所以如何拣回亚洲教育传统?和今天的大学制度做点结合,能够在21世纪创造出来东方的大学教育。这一点也是在我们这两个国家大学里面有很多共同可以讨论的地方。比如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可能就是亚洲的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 
    有请折敷濑兴先生。 


  【折敷濑兴】: 
    刚才宋先生讲了对日本大学一些印象好的地方,和印象不好的地方,并特别提到了国立大学运作效率的地方,国立大学行政部门受省管辖,所以整个运行速度看起来比较慢。但是教师们都是非常有热情的,过去被认为研究部门的作用是八成教育,其他是两成,现在慢慢转型,至少变成原来一半,那时教师非常茫然。当时对中国留学生,曾经说过接受10万留学生,实现这个目标非常困难。我们日本大学里面的老师花了很多的功夫,看看怎么样容纳中国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我们一桥大学在这方面采用了小人数教育学生制度,一般接受学生10-15人,由老师“手把手”的教,这里面出现中国留学生和日本学生的差距,一个是语言上的障碍,因为在日本上课,还没有全面铺开用英文教学,所以这方面还处于弱势状况。还有一个知识方面,用英文阅读文献不是读的很深,这样造成两国学生不能共同地学习,所以只能在正式的小人数教学之前由博士生进行小的小人数教学。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老师是非常努力的,我们有一千人中10%是留学生,有一半是中国来的留学生,中国派的留学生也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日方接受留学生也是有一定的难度,在双方都有难度的情况下就要考虑一种机制和办研究方法,怎么样在两国的共同努力,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也是一桥大学最近几年为什么把事务所设在北京的理由。 


  [主持人]: 
    下面有请山口英幸先生。 


  【山口英幸】: 
    我一直很感兴趣的就是中国的研究机构今后达到什么水平?日方的人员觉得中国紧追日本,甚至不远的将来超过日本,这个猜测很多的。中国的研究水平是否赶上日本?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结果,中国在研究领域上的紧追猛赶的干劲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很多日本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日本学术振兴会过去的作用,就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予以技术方面的扶持和支持。也就是对对方国进行指导,在这方面过去我们的贡献的实力是很大的。最近,特别是在与中国之间的研究领域方面的合作,有一些转型,从对中国的支持转到了作为一个合作伙伴开展共同研究。 

    另外,对大学之间的比较,日本的大学最近也是进行法人改革,引进了一些评估制度、竞争机制,但是在这方面中国的大学先走一步。而且,在产学联合方面,我也觉得中国已经超过了日本,甚至有一种感觉是不是产学联合在中国开展得太激烈了,反而引起了我们的担心。所以在这些教育领域、产业联合领域、我们双方之间也应该有合作的余地。 


  [主持人]: 
    下面有请蔡彩时老师。 


  【蔡彩时】: 
    几年来中国大学和日本学校有很多交往和联系。我觉得双方大学还是很重视国际化。这点我觉得两个国家的大学还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我们学校从前年提出一个办学目标,要把我们学校办成“多学科、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在我们这个目标之下,把国际化突出了。 

    另外,从大学的管理、人员之间交往,两个国家共通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主要是我们同属一个亚洲区域内。我觉得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中国人比较容易理解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因为我们同时也和其他国家的大学也在打交道,和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也有合作的学校。和日本大学之间交往,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变得特别方便。 

    在具体的交往和接触当中,我觉得日本大学管理是非常有序的。在接触到共同的课题,进行研究时,日本教师教学非常认真,有序、严谨。 

    对日本学生的感觉:和中国的学生相比,日本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比中国大学生多一些,他们还能打工。中国学生在这点几乎很少。还有家长也不太注意这方面,尤其他们认为上了比较好的大学,你就要老老实实地学习,对中国学生来说,下一步考研的压力比较重。中国刚刚结束研究生考试,考试非常难,从这点看,日本比中国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不太一样。 

    刚才讲到留学生的问题我也有同感,我们接受的学生中,我们学校,比较特殊的三分之二的学生在读本科、研究生、博士。现在有很多的课程还在调整。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有些课可以不上,用来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考试的方面,也同样有很多的帮助。当然我们的学生来自更广泛的地方,比如越南、韩国等很多国家。 


  [主持人]: 
    谢谢大家的发言。大家讲得非常精彩,而且也非常具有启发性,达到了充分预热的目的,但是问题出现了,就是时间不够了,我自作主张,进行一下调整,咱们剩下的讨论时间,准备跟网民讨论的时间融在一起。前半段时间的安排就先到这里。大家休息一刻钟。  

研讨会嘉宾:主持人唐晖、一桥大学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折敷濑兴、早稻田大学国际部事务部长谷口邦生、日本学术振兴会北京事务所首席代表山口英幸
研讨会嘉宾: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宋志勇、中央财经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蔡彩时、日本东京大学北京代表处代表靳飞、早稻田大学北京事务所副所长向虎

上一页  [1] [2]  尾页


 

新闻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注册高达赢取大奖!

    09年2月《贯通日本语》杂志

    松岛菜菜子裙装造型 “美到令人

    荣仓奈奈被曝怀孕 预计今年初夏

    日媒:美国任用哈格蒂担任驻日

    日本选出最想成为首相的女大学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