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孝明给自己在2008年的表现打分,成绩是“70分”。田中是东芝执行役常务、中国总代表、东芝(中国)董事长,2008年东芝集团在中国的销售基本和2007年持平,而他此前设定的目标是,在华年均销售增长率达到20%以上。然而,相比东芝全球2008财年营业额13%的下降,中国市场已经表现了足够的抗跌性。
如果将佳能的全球布局视为一项投资组合的话,那么,2009年佳能中国资产的业绩表现将会格外突出。虽然,佳能在华的销售比例甚至还不如中国GDP在全球的占比,但是佳能公司2009半年报中,在二季度分地区、分产品的28项同比数据中,只有包含中国的“其他地区”的相机部分实现了3.4%的增长,其余皆为负值。
据佳能(中国)副总裁黄松介绍,佳能在华销售超过六成来自相机以及相关设备,上半年两位数的增长,成就了黯淡年月的唯一一丝亮色,而日、美、欧三大传统主流市场同比分别下跌了16.7%、23.2%、21.8%。
在今年1月公布的Action Programs to Improve Profitability(提升盈利能力之行动计划)中,东芝提到欧洲1次,美国4次,中国市场则在核能、输变电系统、电梯等领域被提到了5次;此后,在东芝新任社长佐佐木则夫公布的转型战略中,中国市场更是提到6次,美国只被提及了1次。
在黄松看来,2009年对很多跨国公司而言,最大的变化可能在于,中国由一个战略性的潜力市场加速转型为现实的利基市场。跨国公司的既定战略,可能并不会因为一次金融危机而发生根本改变,但是经过2009年,也许多数CEO或会长们,将更直观地感受到“加仓中国”的重要性。
中国拯救谁?
田中孝明2007年初来中国,吃惊不小,他发现东芝的知名度仅与家电事业有关。而东芝2008财年销售中,家电占比只有约10%,较之家电,东芝在基础设施、半导体、电子设施方面有更强的竞争力。
记者见到田中的前一天,恰好是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营情况,而他显然已经研究过宏观数据了,“我们也是感到跟上一季的数字,(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8%的增长目标非常现实。”东芝在华69家企业的产业布局,遍及国民经济运行的多个重要领域,中国经济的一张一弛,直接关涉到东芝(中国)各项指标的升降。
田中似乎能在任一行业内为东芝找到机会: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3G通信网络,“3G终端手机的需求会大量地出现,液晶屏等需求会大量出现,3G可能需要更大的储存空间,半导体储存的需求也会增加”;中国年前采取措施提振楼市,“会需要节能、省空间电梯这样的产品”;政府用于刺激经济发展的4万亿,大量投资在铁路、超高压输电网络等基础设施,“送电、输电领域我们会有很多业务机会,从第一线厂家反馈的最新信息来看,这方面已经有很好的迹象出现”。
而在东芝最为强大的核能领域,早在2007年,中国就已经在西屋电气,采购了4座AP1000核电机组,据田中介绍,中国目前供电只有不到2%来自核能,中国未来计划新建50座核电机组,而核能领域的竞争并不充分,东芝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法国阿海珐(AREVA)以及中国本土核电公司,在未来肯定会继续有所斩获,对此,田中有些兴奋,“即便是一座核电机组订单所带来的业绩数据都非常惊人,报表上的数字会‘噌’一下就起来”。
与此同时,东芝正将更多的业务挪到中国。目前,中国是东芝笔记本的主要生产基地,家电产品的两大生产基地之一,东芝在中国从事软件开发的雇员与日本本土一样多,并正考虑将更多的研发放到中国,2008年,东芝在中国递交了1041项专利申请。
2009年4月履新日立集团中国总代表、日立(中国)董事长的大野信行,接手的业务盘子规模比田中更大,日立2008年在华完成了约1兆8百亿日元(约合110亿美元)的销售,占日立全球的10.8%,而在2008财年第三季度(2008年10月至12月)该比例达到了12%,甚至超过了美国市场,“2010年,中国的占比还会继续上升”,大野说。日立最具竞争力的社会基础设施和信息通信系统等产品,在2009年也极大地受惠于中国市场的业务增长。
据大野介绍,从今年3月份,日立开始感受到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变化。比如,高速铁路的建设,日立轨道交通系统以及信号系统领域,就获得了不少订单;此外建设机械、电梯、存取款一体式ATM,订货量开始回升。因此,即便2008年其全球战略是开始压缩投资,日立扔斥巨资在华新建了新的电梯制造企业,“尽管日立2009年总体方针以守为主,但是如果有非常好的商业机会,我们也会积极争取,尤其中国的市场还是很健康、具有发展潜力的。”大野说。日立则预计在今年开通的上海6号线设计、制造全套的电气设备,包括车体驱动眼红用的变频装置和主电动机、列车监视系统、驱动装置等,2007年开通的北京5号线日立也提供了相似的全套设备。
一次采访中,大野甚至说“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希望”。有意思的是,在日立,中国不仅贡献了业绩,而且也成为总代表们的福地,第一任总代表塚田实在任职3年后,成为日立专务董事,集团最关键的经营者之一;大野的前任长野晄史任职总代表仅1年,即荣升统括本部长。而大野的升迁也有点异乎寻常,按照日立的升迁规则,通常在总公司出任过董事以后,业务成绩优异者才能提升为常务董事,但大野越过董事级别,直接出任日立制作所常务董事兼中国总代表。
即便是中国政府在2009年力推的新能源领域,日立和东芝也计划分一杯羹。虽然中国制造商们在风力发电叶片的设备、发电机设备上都拥有很强的实力,但是保证风力发电的稳定性,需要借助于性能良好的变频器,而日立拥有领先的变频器技术,据大野透露,目前在风力发电方面已开始商务磋商;田中则憧憬中国市场可能率先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机汽车市场,“那时候,最受益的可能就是做电池的人。”甚至登顶目前中国大陆最高的建筑物——位于中国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都需要借助日立或者东芝的电梯。
养只现金牛
相比较东芝和日立在华“广种丰收”,佳能感觉就像“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早在1980年代,佳能就在中国大规模投建生产基地,在其2008年报罗列的11个主要生产基地中,就有4个在中国大陆,分别位于大连、珠海、苏州和中山,加上天津、深圳的生产设施,六地雇员总数超过3万人。
然而,佳能2007年在华销售突破10亿美元,当年佳能全球的销售额为393.1亿美元,在华的销售比例甚至还不如中国GDP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这个比例直接影响了“中国”在佳能财报中的呈现方式,“China”没有单列,而是被统括在涵盖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其他地区”(Other Areas)中。
黄松解释说,“赶了晚集”的部分原因是法律因素,佳能在华的工厂一律为独资(而日立、东芝在华的大量企业多为合资),在2002年拿到内销权、2004年拿到直接进口销售权以前,至此在华生产的产品只能出口,而佳能(中国)也不可以直接进口和销售境外产品,佳能产品销售依赖中间商,处于“有力使不上”的阶段。自2004年越过法律障碍后,2005年小泽秀树任职佳能(中国)总裁,以此全面发力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在过去4年,佳能在华销售实现了30%的年均复合增长,佳能的相机业务已处于领跑地位。
2009年,小泽仍然制定了20%的增长目标,在此之前,小泽曾提出以2007年的10亿美元为起点,10年内将佳能在华销售提升到100亿美元,这意味着需要25%的年均复合增长。黄松揣测,20%的目标可能就是据此而定。然而,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下,20%仍然是一个略带激进的增长目标。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