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硕士期间专攻日本经济18年高速增长,当时国内外舆论把日本捧上天。后来泡沫兴盛,美国出版《日本第一》,惊呼“日本买下了美国”。曾几何时泡沫破灭,日本停滞20年。
贸易摩擦、产业控制与高科技争夺,国家利益和世界霸权是美国政策的核心
日本与美国是二战期间的敌人,战后的政治军事外交盟友。美国先占领日本,又扶植日本,是出于朝鲜战争和冷战的需要,以后则是围堵中国的需要。
美国一直以新自由主义改造日本。战后日本陷入恶性通货膨胀,杜鲁门总统派特使,银行家道奇去推行“休克疗法”,说日本是“高跷经济”,要砍掉美国援助和财政补贴这两条腿,造成经济衰退和严重失业,依靠朝鲜战争才解脱出来。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18年,离不开美国的扶植,美国替日本承担了军费,把力量集中于发展军事工业,向日本廉价转让民用技术;对日本实行5%的优惠关税,而默认日本单方面对美国征收15%的关税,保持对美大幅度贸易顺差。日本则在政治军事外交技术市场方面全面依赖美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冷战基地。
日本的半导体和汽车,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成为美国强劲竞争对手,美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整治日本。早期逼迫日本“自愿限制出口”,从1956年的纺织品,到后来的钢铁、汽车、计算机,层出不穷。1977年美国半导体协会指责日本违背市场规则,滥用倾销方式。美国政府帮助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包括政府间协议限制日本,培植中国台湾、韩国作为竞争对手,至1993年终于取代日本再度成为最大的晶片出口国。日元资本外流出现了产业空心化,日本政府没有魄力和能力推动产业升级,至21世纪日本在高科技产业上已完全输给了美国。
出口导向、货币升值、金融自由、宏观失控是催生泡沫经济的四大因素
1946年为扶植日本,美元对于日元大大高估,出口导向恶化了国内的二元经济关系。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升值到了250日元。日元在1965年就宣布可自由兑换,但金融体系没有放开,国家控制相当严密,国际资本无法自由进出。美国压迫日本先开放金融市场,再把日元升值,一直持续了14年,日本节节抵抗,节节败退,最后全盘放开,顷刻瓦解。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明了一种理论:日元低估是万恶之源,日本政府操纵汇率,背离市场,导致美国双赤字。美国联合西方各国联手,在1985年达成“华盛顿共识”,联手压迫日元升值,一宣布就造成严重升值预期,投机资本进入日本,1985年底就促使日元迅速升值到1:200,最高升值到1:80;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日元曾贬值到1:150,后来就在90—130范围内波动。
仅仅是货币升值,并不会产生严重的泡沫经济。
“华盛顿共识”不限于宣布日元升值,而是一个一揽子新自由主义改革计划:开放国内市场;充分发挥私人行业的生命力;实施弹性的金融政策,使之充分考虑到日元的汇率;更有力地推动金融体系和日元的自由化,使日元反映日本经济的实力;允许地方政府进行追加投资;刺激国内需求,扩大消费信用和住房按揭等。
在货币升值期间推行金融自由化,加速泡沫经济形成。日本传统金融体制是主银行体制,银行与企业相互持股,以银行为中心形成企业集团,政府规定存贷款利率差,保护银行和居民的利益。资本市场极不发达,银行隶属于财政部,主要目标不是利润,而是政府经济目标和财团整体利益。
这种银行体系被指责为“封建体系”,逼迫日本实施金融体系和外汇市场自由化:扩大资本市场,放开利率。允许银行业以利润为中心,从事创新业务,发展房地产按揭和资产证券化,银行参与债券发行,交易外国金融期货,进入养老信托,向企业出售证券化贷款,将银行完全推向市场和国际化,改造成“现代银行”,废除政府对银行的保护。
金融自由化在相当程度上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利率上限取消以及降低进入壁垒,引起银行特许权价值降低,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日益融合,银行过度介入证券市场。日本在1960一1980年企业借入资金为30%,80年代后下降到10%,进入90年代下降到5%。银行收益减少,从事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加大了金融系统存在的道德风险。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