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 消化过剩产能 加快产业升级
日本政府日前向临时国会提交了《产业竞争力强化法案》(简称《法案》),希望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重组、消化过剩产能,同时放松限制来激活经济、创造需求。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茂木敏充表示,希望加快产业的新陈代谢,推动日本经济再生。今后5年将是日本“产业竞争力强化”的集中实施阶段。
由于需求增速放缓及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崛起,日本的石油精炼、家电、造船、钢铁和化学行业均陷入了全球性的供给过剩。据日本内阁府统计,今年4—6月,日本供给过剩部分已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例如,日本造船行业的国内总产能为2000万吨,而2012年的订单量仅为885万吨。产能过剩导致过度竞争。以液晶电视机行业为例,日本国内目前仍有超过4个厂商在相互竞争,夏普、松下均深陷巨额亏损,而一水之隔的韩国已集约至2家厂商。
事实上,日本已经通过海外投资和产业重组等方式在谋求出路。近日,三菱重工、今治造船等日本五大船舶制造企业联手投资300亿日元(约合18.69亿元人民币),入股巴西一家造船公司,共同开发建造海底石油挖掘船。这是日本造船业迄今最大的海外投资案,也是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开拓新兴国家市场的重要一步。在家电领域,日本家电巨头松下电器公司近日宣布,在本财政年度,将停止面向等离子电视机的液晶板生产,并最终关闭和出售生产液晶板的工厂。松下也已经开始与过去的竞争对手索尼合作,研发高画质、省电力的有机EL电视机,以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
如何消化过剩产能、加快产品创新,成为日本企业需要正视的问题。《法案》提出,重组企业最多可将新公司出资、融资额的70%记入费用,并减少注册税,以避免因合并增加法人税支出。政府还将对主要行业产能情况进行摸底和公布。在鼓励企业创新方面,《法案》规定将设立拥有特殊政策的“企业特区”,明确医疗等行业的准入规则,解除国立大学开展风险投资业务的限制。
强化产业竞争力是“安倍经济学”成长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日本经济近几个月出现了难得企稳的迹象,但日本经济的持续复苏最终取决于实体经济的振兴和可激励民间投资市场环境的创造。
东京大学教授伊藤隆敏对本报记者表示,未来12个月将决定“安倍经济学”的成败,最重要的是打破既得利益、进行结构改革,而劳动力市场、农业、医疗保健和能源是改革的关键领域。从劳动力市场来看,日本的劳动人口在2010—2030年将减少1280万,约占现有劳动力的18%,因此日本必须创造更好的育儿环境,并鼓励妇女参加工作;从农业来看,日本农业长期依靠政府保护,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等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迫使日本农业提高效率,通过向非农业部门开放和集约,走高附加值之路;医疗不仅是日本具有领先优势的行业,也关系到改善政府社保支出和国民生活质量;而廉价稳定的能源是保持日本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元素。
产业振兴规划在日本并非新鲜事。在过去7年中,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出台新的产业规划,但很多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在制造业全球化进程加深的背景下,政府主导的产业规则成效如何也有待验证。
伊藤隆敏认为,产业提升战略应避免成为新的产业补贴政策,理想的产业政策应同时包括“胡萝卜”和“大棒”,如果一味给予优惠,会导致预算恶化。“那些一直处于保护之下的行业和企业,就应该退出市场。”(田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