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马桶盖的中国镜像
“中国人是2015年春节期间最‘奇葩’的消费者。”这是2月28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对这一波“日本马桶盖”购物热潮所作的评价。
“奇葩”之说何来?首先,这一波赴日购物潮中,国人跨洋采购的产品并非具有财富符号意义、在海外购买具有价格优势的奢侈品,而是一些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日用消费品,如牙刷、吹风机、菜刀、保温杯;其次,这波购物潮具有显著的“舍近求远”特征,上述商品皆可在街边超市轻易买到,若想满足一般使用要求无需劳师动众东渡日本;再次,中国消费者倾向于为非奢侈品支付极高溢价。
这些溢价,既包括产品价格本身,比如有人不惜花上近1500元人民币买5公斤日本大米;此外还包括远赴异国的交通、食宿等综合成本。这些溢价,代表了另一种奢侈。
再联系到此前国人消费“奢侈形态”的演进趋势,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国人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变迁轨迹。
就拿此次以“引爆点”形式存在的日本马桶盖来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都市生活的象征性物件,用“蹲的”还是“坐的”,一度成了经济能力、生活品质的重要分野。彼时的抽水马桶是令人向往的物件,但至于它是国产的、进口的还是海外直接采购的,大多数人并不关注。这构成了一种“奢侈形态”。
此后,伴随中国经济入世红利、劳动力红利、资源红利协同驱动的高速增长,“奢侈形态”持续演进。这一阶段,去海外扫货购买奢侈品,成为一种标志财富、宣示身份的普遍方式。在欧美诸国商场、免税店里挥金如土的中国客,也让西方世界从惊诧愕然,到习以为常。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节假日境外最具奢侈品购买力的群体,居全球之首。尽管购买的是奢侈品,但国人之所以选择远渡重洋,在意的还是海外的价格优势。
而以今年春节的“日本马桶盖”消费潮观之,“奢侈形态”又一次悄然演进:支付高溢价购买原本低单价的日常消费品,成为新的标杆和风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