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马桶盖的中国镜像
即使是这样的日本制造,也难以在国际市场的角逐竞争中保持胜势。在吴晓波的另一篇随笔《瑞士钟表匠的工匠精神》中,日本钟表制造商具有廉价和轻便优势的石英手表,终究未能颠覆瑞士工匠们的机械表;而面对苹果、三星等数码设备制造商的“破坏性创新”,日本曾经引以为傲的数码产业也节节败退,被认为陷入了“创新者的窘境”。
但至少在陷入窘境之前,他们已是引领风骚的创新者,充满工匠的精神,充满对市场的敬畏,充满对人性的洞察,并将这些转化为一件件宛如艺术品的“日本制造”。
它们也正是中国制造基因中所缺失的片段。中国制造商们曾经习惯于“差不多就行了”的信念,将山寨抄袭美其名曰“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兜售着空洞无物的概念和粗制滥造的产品;或者将尖端技术和大量资源,倾注于需要“集中力量办事”的宏大领域中,而疏于对基本需求的关照和满足。这样的一套方法论,曾经很奏效。
但时移世易,此次的“日本马桶盖”购物潮即是明证。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产品和企业。与其说当前“中国制造”的桎梏是产能过剩,毋宁说是贴合市场需求、充满人性关怀的有效供给不足。
以日本的马桶盖为参照,中国制造能否寻找到另一种可能?(记者 齐航)
上一页 [1] [2] [3] [4] [5]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