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网络化发展及启示
(二)投资地集中在亚洲、北美和欧盟三大地区生产网络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度主要围绕北美和东亚展开,其中,在北美地区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规避贸易壁垒,扩大海外市场,属于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在东亚的投资则主要是为了利用亚洲国家(主要是东盟国家和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增强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属于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而伴随价值链在全球的逐步拓展,日本企业开始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为目标布局海外投资,其投资流向随之发生变化。
1.对北美和欧盟投资的占比增加
2013年日本对北美地区的投资额达到了465.05亿美元,占当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4.44%,北美因此成为日本第一大海外投资市场。其中,对美投资额达到创纪录的400.41亿美元,继1992年之后时隔20年日本再次跃居对美直接投资国首位。此外,日本对欧盟投资也呈快速增长态势,投资额由2005年的78.72亿美元增加至2013年的309.99亿美元,占日本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95%。在欧盟内部,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和爱尔兰是日本投资最多的五个国家,占日本对欧盟投资总额的93.47%。
日本对美欧直接投资的增加与日本企业加速推进跨国并购活动密不可分。尽管日元贬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并购成本,但对于日本企业而言,并购所带来的市场容量、营销渠道增加以及全球价值链攀升等收益要远大于日元贬值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安倍经济学”的实施以及消费税率的上调,制约着日本国内需求的复苏,到海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就成为越来越多日本企业的选择。鉴于海外生产比率持续上升所导致的生产设备海外转移已进入下行通道,跨国并购就成为日本企业扩展海外事业的主要途径。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后,尤其是“安倍经济学”实施后日本政府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日本企业的资金普遍比较充盈,这给日本企业发起跨国并购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2.对亚洲的投资向多元化发展
伴随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地区内产业配套能力的增强以及市场空间的扩大,日本对东亚尤其是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增长迅猛,2005~2013年间,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由50.02亿美元跃升至236.19亿美元,增幅达372.19%。同期,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则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2001年入世后,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拓展,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吸引着日本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要素成本上升迅速,推动着价值链低端环节向外转移,其中就包括部分在华投资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日本对华投资持续增加的局面被打破。
实际上,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已经引发了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投资意向的变化。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2014年7月以1000家日本制造业企业为对象所做的海外投资首选国调查,中国位居第三,排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之后。可见,东亚生产网络中的中国与其他国家比较优势的变化正推动着日本企业调整其在亚洲的投资布局,日本对亚洲投资的空间分布将趋于多元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